|
遭武大解聘病危教授欠药费44万医院停止治疗 |
2009-11-23 |
|
医院停止治疗多日;据称其非在编在岗全职教师,武汉大学开始招聘新院长
■“武大解雇病危教授”追踪
19日,本报记者从武大中南医院获悉,截至11月14日,武大病危教授张在元拖欠医院医疗费已经超过44万元。而武汉大学已在招聘新院长以代替张在元此前的工作。
昨日下午,张在元的妻子陈翠梅出示了医院催款通知单。根据该催款通知单,张在元拖欠医院医疗费已经达44万元。
“早就停止治疗了,现在张老师只是在用呼吸机。”昨日,张在元的护工介绍,即便只使用呼吸机等设备,每天费用也高达千元。陈翠梅介绍,护工的费用是自己出的,每天65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教授曾获中央部委嘉奖
据知情人士介绍,1984年,武大校长刘道玉破格将张在元调进武大,并由他筹办建筑学系。1987年主持筹备武汉大学城市规划专业。1988年,张在元赴东京大学留学,师从国际著名建筑师槙文彦,1995年获博士学位。
2000年,武汉大学组建武大城市设计学院,对张在元有情感倾向的人士称,由于该学院没有学术标杆人物,武大校长刘经南找到在广州主持设计师事务所的张在元。2005年,张在元回武大出任院长一职。
昨日,陈翠梅提供了张在元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和获得的荣誉。材料显示,2006年,张在元组织策划“中国轮廓”大型科学考察活动,活动小组被中央五部委授予优秀团队称号。
涂改合同因秘书写错
据悉,2004年,武大曾以50万至100万元的年薪招聘学校两个学院的院长。但同一年应聘为院长的张在元,月薪只有万元。
陈翠梅介绍,张在元这个人一直不在意这些事情,当时也没细谈待遇问题,与武大签订的合同内容也未告知家人。去年八九月份,因欠医药费问题,她才试图寻找合同,但已不知所踪。而张在元至今未向其交代相关事宜。
昨日,记者登录武大城市设计学院网站,发现院长一职空缺。武大有关方面证实,该校已在招聘新院长。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针对“擅自更改合同时间”的说法,武大人事部工作人员解释,2005年4月,张在元到岗工作,但合同是2005年9月1日签的。当时合同是由人事秘书操作的,秘书把当时的日期当成了合同日期,所以后来进行了更改。
■观点
高校人才引进应完善保障机制
据了解,类似的情况在很多高校都存在。据武汉大学人事部人才处工作人员边金鸾介绍,人事制度改革以后,高校外聘很多短期非全日制服务的专家,他们在服务期间的社会保障往往不由高校承担。如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按照规定每年在校至少三个月,他们都有自己的全职固定单位,医疗等社保均由其全职单位承担。
武汉大学法学院一位教师说,近年来高校向国内外引进人才,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相应的保障机制并不完善,在这方面还存在着政策的空白点,“没出问题皆大欢喜,出了问题往往责任难以分清,给妥善处置带来麻烦”。他认为,应该尽快地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尤其是大病重病的救助机制,逐渐消除公众的担忧,避免出现像今天这样的困局。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冯桂林分析说,双方不再续约符合双方的客观实际情况,张老师毕竟长期生病无法再胜任工作。不过,武大从道义的角度上,应该承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伸出道义的援手,助其渡过难关。而张的家庭也应该负起责任,不应该将全部责任推给学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冯桂林认为,高校要从这样的事件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据新华社电
■回应
病危教授非全职教师
武汉大学人事部介绍,2000年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引进“外脑”“外专”成为各大高校提升教学水平的手段。武汉大学面向海内外聘用了知名专家担任院长,实行合同管理。
2005年4月25日,武汉大学发文,聘用张在元为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任期4年。鉴于张在元依然主持设计公司,经双方协商,聘用合同规定,张在元非在编在岗全职教师,亦不享受校内职工住房及公费医疗等福利。
根据武大提供的情况,2005年张在元正式到岗工作,每个月来校1-2次,每次1-3天不等,最长的一次是5天。到岗不足一年,张就因腿部不适开始四处求医,极少到校工作。2006年10月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受损疾病,当年年底无法行走。这段时间,他求医的费用,均是个人支付。
2008年2月,武汉大学将病情越来越严重的张在元接回学校的附属医院中南医院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本人及其家属未向中南医院支付费用。在学校垫付了数十万元的治疗费用后,希望家属也承担部分费用,但未能达成一致。(记者褚朝新)
据新华社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