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政治文明之路(3) |
2009-05-15
|
|
政治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外部条件而存在。因此,我们将那些影响政治发展道路选择的外部条件,称为环境要素。由于这类要素往往构成了我们实现政治发展的现实条件,故我们也将这类要素称为现实要素。这类要素也很多,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这里我们仅撷取其中与我国政治发展联系比较紧密的几个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1)经济基础。这里的经济基础不是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特定生产关系总和及其实现方式,而是指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物质条件,故也可称为“物质文明基础”。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各国经济发展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的,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必然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也必然导致政治走向保守和独裁。上世纪70、80年代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而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其直接后果就是法西斯主义的猖獗,并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另一方面来说,选择政治发展道路也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水平,超越经济承载能力的政治发展和变革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某些非洲国家超越了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效法西方搞多党制和普选,结果加剧了社会矛盾,酿成了种族冲突和杀戮的惨剧。“仓廪实而知礼义”,中国古代的政治格言其实早就揭示了这个道理。
(2)政治文化。纵观人类历史,特定的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和行为模式都带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受到该社会的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特征,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在选择政治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处在大体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所建立的政治制度会存在差异。譬如,英美两国虽政治法律制度一脉相承,但英国至今仍保留着世袭君主作为国家元首,而美国国家元首则是民选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英国政治文化中,对君主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君主是英国国民性的象征,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君主的存在赋予了政府以尊严和正统性。而对于曾经饱受英王专制统治之苦的北美13个殖民地的人民来说,英王却是残暴统治的象征,因此在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建立了总统制共和政体。
(3)制度传承。俞可平先生认为,政治发展必须具备足够的“存量”,方能实现“增量”民主。这种“存量”一方面表现为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应该包括原有的政治基础及其制度基础。也就是说,政治发展及其道路的选择必须借助现存的政治力量,必须符合现存的政治法律和制度框架,具有政治和法律上的“合法性”,保持某种制度的传承。从历史上来看,完全打破旧的制度构架,没有任何保留和继承,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同时对于新政治道路的开拓和新政治制度的建立也是弊大于利。事实上,政治发展及其道路选择存在着某种路径依赖,尤其当这种依赖固化为一种发展惯性,并渗透到政治文化领域后,就很难被改变或祛除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推动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巨大阻力的根本原因。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必须承认,现有的制度框架在为政治发展提供必要基础的同时,也为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提供了对象。
(4)国际语境。政治发展理论发轫于西方的话语体系,因此各国的政治发展及其道路选择难免受到西方语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语境上升成为了国际语境,使这种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在这种带有歧视性的国际语境下,西方国家及其政治学者将其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视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标杆,以此评价和衡量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后发展国家基本没有话语权,其发展道路也被框定位为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并与其历史、文化、制度相割裂。所有尝试走符合本国特点政治发展道路的国家,无不被视为另类而备受非议。尽管我们并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但也必须正视现实——后发展国家的政治发展实践不受西方国际语境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我们在民主、人权等政治领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西方国家动辄以此为借口,对我们说三道四、指指点点,甚至阻扰我们加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