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权威阻力——自以为是,号令天下。
恩格斯说:不论在哪一种场合,都要碰到显而易见的权威。社会不能没有权威。权威是某一领域正确意见的代表,正像经验是有益体验的总结。但是权威有两面性,它和经验一样,只能代表过去,但不能包办未来。现实生活中只有过去和现在的权威,而没有将来的权威,它一样要受实践的检验。当权威发挥其正确的指导功能时,我们探求新事物会事半功倍;当权威持错误的观点而要别人服从时,我们在通往实事求是的路上便多了一道障碍。况且在很多情况下,除屈从之外,人们更多的是自觉服从权威,这样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被认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高权威。但是在一些问题上,由于他的绝对权威,别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或者根本就没有想到还有什么不同意见,这样就造成不少无法挽回的遗憾。现在人口问题已成了中国最大的压力。1957年马寅初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主张“控制人口”。后来毛泽东同志反对,说人多热气高。康生、陈伯达又兴风作浪,批判马寅初的观点是资产阶级人口论。结果错批一人,多生数亿。1959年庐山会议前,党内已有不少反冒进的意见,庐山会议原来也准备纠“左”,会议中间又转成反右倾。连续几年周恩来、陈云的经济思想都遭到批判,在农村包产到户问题上,邓小平、邓子恢等同志的正确意见也遭否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毛泽东的权威和大家的服从,结果使我党在经济建设、农村政策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实事求是。
我曾经忽发奇想,如果把每一个学者,当初怎样受权威压制,后来又怎样以权威而压制别人,这样排列下去,就是一条如长城城垛式的波浪线,这正象征着事物的波浪式发展。每一个权威在他事业和学业的兴盛时期都给社会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历史所记录的大都是他这一瞬间的光环。但是正如人的肌体会衰老一样,不少权威的思想在晚年却变得保守消极,无法继续新的贡献。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权威,一方面又不能绝对迷信权威,不能靠他们鼎盛时期的光环来为我们永远地照亮,更要警惕自己不要自充权威。
8.利益阻力——私心作怪,明知故犯。
马克思讲:“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社会是分成各种阶层、各种利益集团的。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会意见不一,有时甚至会很对立,所以同样一件事,一项政策,会有不同反映,所谓众口难调。这也给实事求是带来困难。有两种情况,一是一项政策好,实事求是,但因侵犯了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的利益,遇到客观阻力,难以推行。二是某集团明知这件事对,但考虑到自身利益,昧着事实或良心有意不去推行。这时实事求是就变成一个政治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它的实现,往往取决于政治形势的发展和集团势力的变化。
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小的利益关系。一些小的利益阶层和人群,从本阶层、本团体出发,会对一些本来合理的正确的决定、做法,表现出或多或少的抵触和反对,经常妨碍实事求是的进程。这就要求主政者能站在最大多数人的立场上,按社会规律办事。同时也能照顾到各方利益,特别是不能借权谋私。 9.行政阻力——最后的阻力,强制阻拦。
比之与客观不符的无知、书本和经验阻力更可怕,就是这种认识被上升到政策、法规、制度、体制,并通过行政权力去推行。这时实事求是遇到的阻力,已不是认识问题,而是法律、行政的制裁与限制。这是一种“硬实力”,一种强制。
我国在探索改革的过程中,曾遇到不少阻力,这里有认识上的,但也有已上升到行政规定并以行政权力施行的。如农村土地承包,我们曾长时间认为是资本主义(认识)并写入文件限制(行政)。有的地方甚至规定一家养鸡超过几只就是资本主义,要“割尾巴”。以至于发生这样的事,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眼看极“左”的农村政策造成地荒人逃,在就要饿死人的情况下,决定分田承包。但当时这与规定不符,他们就私下定协议,按手印,立字据,分田承包,如以后事发,甘愿坐牢。可见,由行政权力和体制所造成的阻力,在一定意义上已使得实事求是变成一种“地下工作”,一件多么艰难而又危险的事。当然,现在的小岗村,已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荣起点。
随着实践的发展,历史的推移,政策、法规、行政命令、体制等必然要过时或不适应,它就成了实事求是的阻力,这时改变它就表现为一种改革或革命。因为这时所求的已不是某一项规律,而是整个社会转折发展之大规律。
三、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如逆水行舟,每行一步都有其难。但这又是认识的必由之路,再难也一定要走,而且一定能成功。事物对立统一,有阻力就有克服这些阻力的办法,归纳起来有七个前提条件,或者说七个动力。其中有三条,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都提到了。
1.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说真话,是去求真理。谁不想求真理?但许多情况下是我们不敢去想,不会去想。要继承就得发展、创新和超越。许多科学发明、发现,首先是它一开始就选题定位好,定在了前沿突破的位置,一入手就着力于创新。科学界有句名言:“提出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现象就产生了”,条条框框多,随风倒的现象多,本本主义多。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又说:“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他还说,要杀出一条血路。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谈到,少年如朝阳,如乳虎,气盛、豪壮、冒险,所以能创造世界。解放思想,勇敢精神,是开拓一切事业的先决条件。
2.不断学习。
无知、自满、书本、权威和经验都可能成为实事求是的阻力,这就得靠学习去克服它。因为这五个方面的东西都只代表过去,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上的。要探求新路必须既继承又超越,既保持传统又有创新。只有在学习新事物中才可能找到新规律。
学习,主要是学知识,学理论。知识,是社会全体成员在探索社会规律过程中的共识和结晶,是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你只有掌握了最新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客观实际、贴近规律。一切革命,都是新知识、新观念对旧知识、旧观念的否定,最终是新规律的呈现。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快,我们学习的节奏也要快。理论是思想方法,是探照灯,比知识更高一层,解决怎么认识世界。理论拨开事物的现象而揭示规律,因此在本质上更切合实际。我们在取得政权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搞越纯越好、“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直到探索碰壁后才悟到了一个理论:“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如果早接受这样的理论,那么就可以少走弯路几十年。
学习理论,一方面要掌握继承前人的经典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习新理论,从实践中总结新理论。因为如前所述,过时的、不完整的理论也会成为新探索的阻力。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总结了原有错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进行实践探索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只有尽量掌握全部的新旧知识和理论,我们的思维才可能尽量逼近实际,才可能实事求是。 3.勇于实践。
实事求是,说到底你得去“求”,就是说要实践。要实事求是,探得一点真知,就要勇于实践,要准备吃苦,准备失败,准备牺牲。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回想革命和建设的路千山万水,曲曲折折,哪一条真理不是从无数实践中提炼而成的?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之所以成为近代百年中国的三位伟人,是因为他们亲自参加了百年来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全身心地投入。而一项事业的成功,常常是要靠数代人勇敢坚定、锲而不舍的实践才能完成。不敢实践,不肯吃苦,远远站着,或浅尝辄止,是根本谈不上实事求是的。
4.无私无畏。
实事求是,有时表现为艰苦地探求,有时表现为只要敢面对事实说一句真话。所以无私无畏是实事求是的动力之一。特别是当实事求是遇到来自权威和行政方面的阻力时,更要靠无私无畏去克服和坚持。这时的胜利不在知与不知,而在敢与不敢。文天祥《正气歌》里说“在齐太史简”,说的是齐国的臣子崔杼杀了国君,第一个史官照实记录,崔杀了他。第二个又记,崔又杀。第三个,又杀。第四个还这样,崔实在没有办法了。现代的例子,比如马寅初在人口问题上坚持正确主张不妥协,在铺天盖地的大批判中,他说:“我虽年近80,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的那种批判者投降。”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被批,张闻天还是要讲话;张被批,黄克诚还是要讲。这些用生命换真理的勇士在历史上的光辉永存,这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学识、经验、功业等,更主要的还在于他们有着勇敢无私的抗争精神,敢说实话的态度,有着高尚的人格。
5.自知之明。
如果在实事求是大路上,无私是一把横扫荆棘的利剑,那么自知之明就是一个灵敏而又谨慎的“探雷器”。
既然骄傲自满是实事求是的大敌,就需要有“自知之明”这个天敌来制服它。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之所以会犯不实事求是的错误,有时是因为不知实情,有时是因为不敢知道实情,有时是因为知道了而不敢说出实情,而有的时候则是因为自以为这就是实情,不必要再去了解其它。这样,我们就陷进雷区,随时有失败毁灭的危险。认识者一旦将自己置于认识的误区是最可怕的。周恩来、博古等同志在红军时期曾反对过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但后来自觉不对,立即改正,为革命作出了大贡献。他们襟怀坦荡,甚至于以后还拿这件事教育党内同志。而王明、张国焘则无自知之明,一错到底,直到最后碰壁,碰得粉碎。有自知之明,在许多时候首先不是表现为进取,而是表现为避祸、避丑,减少失误。无论大事小事都是这样。曾国藩主持镇压太平军后,其权其威煌煌赫赫,于是有人建议他趁势造反,夺大清天下。他说大清气数未尽,未敢造次。赶紧自裁军队,得以全身。巴金晚年,常有人求字,求题书名。他说:我字不如茅盾,茅公在世时,能给人写字,我却不能。人们更加尊重他。
可见,自知之明应该是加在我们认识路上的一道保险,就像猎人上路先检查一下枪里有没有子弹。自知之明者,就是要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随时准备纳新知而求真理。 6.发扬民主。
有时可能会因为权威、行政和私念方面的因素而妨碍实事求是。克服的办法是有一个:民主制度,民主环境。小平同志在那篇著名的、后来被看作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讲话中,专门有一个小标题讲“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他指出:我们要创造民主的条件,重申“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宪法和党章规定的公民权利、党员权利、党委委员的权利,必须坚持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这是小平同志对历史的深刻总结,高度概括。我们党曾有几次在实事求是问题上的深刻教训,给我国的革命、建设造成过令人痛心的损失。比如,1958年的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的说假话现象。而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民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的时候。这从反面证明,只有民主制度、民主环境,才能保证党的政策方针实事求是。政治上不民主,敢说真话的人就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制。经济上不民主,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受到破坏。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提出一个政权怎么跳出周期率、永葆活力的问题。毛泽东作了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那次谈话后又过了60多年,这期间可以说,成也民主,败也民主。将来实事求是还得靠民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