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澳门拥有完善的海陆空交通网,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客商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往来。澳门国际机场自1995年启用至今,开拓了通往中国内地和亚洲廿多个不同城市的航线。
海路交通方面,1993年落成的外港客运码头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为了方便澳门旅客前赴世界各地,从2003年9月底开始,有客轮往返澳门与赤角香港国际机场。此外,为响应旅客高增长的需求,特区政府计划在邻近澳门国际机场的北安区,兴建新码头。随着日后北安客运码头的运作、离岛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及其它跨境运输系统投入服务,可以预见未来澳门半岛和凼仔将有大量跨境人流和车流。有见及此,特区政府计划兴建两条单向3车道的澳门半岛 - 凼仔海底行车隧道。
陆路交通方面,2000年3月启用的莲花大桥,连接仔岛和珠海横琴岛,并将与广珠高速公路接驳。莲花大桥是澳门连接中国大陆的另一通道,可分流关闸日渐增多的客、货运。
发展路新城
为配合整体发展,特区政府将路新城的规划定位为旅游娱乐、商业服务、物流服务、科技教育及产业、文康体育以及生态保护等活动的腹地。
回归后,特区政府积极开展路新城的下水道、供电网及道路网等基础建设,以配合未来的发展。配合各项计划的前期填土工程亦陆续展开。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中国加入世贸,进出国内的货物日渐增加,珠江三角洲的各地区正相继筹设物流中心。配合澳门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区政府在路新城东侧,邻近国际机场、深水港和莲花大桥的地点划出土地,供有兴趣的私人投资者兴建与物流业有关的设施;配合物流中心的填土及基建设施亦将陆续开始。
此外,目前路新城还兴建一系列的体育设施,包括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澳门国际射击中心和保龄球中心等。
完善城区设施和环境
随离岛和北区的发展,相当数量的居民近年陆续迁往这些新兴的住宅区,但主要的经济活动,和市民的日常活动,仍然集中于市中心的旧城区,再加上旧城区的特色建筑近年成为新的旅游点,这些因素对旧城区的交通造成相当压力。与此同时,连接新兴住宅区和商业区的交通设施,亦随人口的迁徙而面对更大的需求。
特区政府在听取了顾问的意见,并作出周详的研究和规划后,在2001年确定了兴建第三条澳大桥(西湾大桥)的方案。大桥连接澳门融和门东侧与仔西北角,采用双层设计,上层六线双向行车,下层在恶劣天气期间开放使用,并预留了空间可供未来轻轨铺设车道。大桥于2004年底由国家主席胡锦涛揭幕。
此外,特区政府亦加快启动多项大型公共工程,例如塔石广场重整、亚马喇回旋处的改造等。特区政府亦继续积极研究引入城市轨道集体运输系统的可行性,并作了多次公开咨询。
另外,特区政府继续积极推进及深化旧区重整工作,设立了旧区重整咨询委员会,透过一个具广泛代表性的咨询委员会,就旧区重整的各项问题提供意见及建议。旧区重整的范围包括佑汉及关闸、黑沙环新填海区、青洲、筷子基及沙梨头、妈阁、内港、望德堂及新桥等多个区份。为此,特区政府根据相关区份的特点及不同需要,着手筹划有关方案。其中,佑汉及新桥已分别成为首个旧区重建及重整的区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