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从淮安农机化的发展看,农机装备结构的“三多三少”( 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低档次机械多、高性能机械少)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调结构、促发展成为当务之急。首先,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如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其次,立足本地实际,服务生态淮安建设,重点突破循环利用机械引进推广,加快报废更新步伐。2009年,安排6000余万资金用于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新增机具8000台套,争取秸秆还田专项资金845万元,实施秸秆还田面积500万亩。今年,将启动农机报废更新,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农业机械。第三,围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在设施蔬菜、高效水产、规模畜禽生产的关键环节,主动跟进、配套和服务。2009年,全市推广大棚卷帘、高效植保、增氧投饵、果蔬保鲜等特色农机5000余台套,极大改善和提升了高效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着力提升装备水平。随着农机购置补贴财政投入规模不断增加,机具补贴范围不断扩大,带动了农民的投资需求,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提升了农机化综合水平。2009年,全市共落实农机补贴及项目资金9000万元,带动民间及社会资本投入3亿元,补贴机具1.2万台(套)。8家农机生产企业进入国家和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仅去年就享受财政补贴资金2.5亿元,清拖、清旋等企业产品供不应求,产值和利润大幅增长。在投入拉动下,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增加了3个百分点,农机总动力371万千瓦,增长了6.6%,农机服务总收入超过12亿元,农机化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额达到380元。
三、着力创新服务理念。坚持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机化服务经营的主体、加快发展的主角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发展上创造环境,工作上重点部署,政策上重点扶持,建立了挂钩联系和结对竞赛制度,明确了“六优先、三免费”的扶持政策。今年,又提出“基本实现合作社乡镇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和“省级资金和项目优先倾斜扶持合作社,市、县两级补贴资金逐步全额安排给合作社”的扶持政策。目前,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超过200家,位居全省前列。合作社资产总额3.24亿元,拥有大中拖、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主要机具10560台,资产超过200万元的就达102家。参加合作社的社员12342人,服务农户20万户,作业面积480余万亩,年经营收入2.5亿元。全市70%的新增插秧机、80%的机插秧新增面积,50%的秸秆还田机具、60%秸秆还田面积都由合作社组织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