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工业污染很严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造成第一污染的产业是农业。”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说,这种状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化肥的过度使用,其中主要是氮肥。
近几年暴发的诸多水污染事件中已隐现氮肥的影子。比如2007与2008年,太湖两度暴发的蓝藻事件,一度被视为工业污染之祸,但多名农业专家经实验认为,此类污染事件中,氮肥亦是元凶之一。磷、氮含量过高,湖水富营养化直接导致了太湖蓝藻暴发。
不仅是湖泊不堪氮肥之重,土壤亦亟须“减肥”。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调查显示,现在氮肥的施用量已远远超过粮食作物的需求量,全国已有17个省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公斤/公顷。而河南省农业厅的一项调查表明,该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其它或进入大气,或沉留在土壤中,残留化肥已成为巨大的污染暗流。
化肥工业是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为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则需要消耗大量水和电,属于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比如氮肥生产,每年要消耗约1亿吨标准煤,如今还在以每年接近1000万吨标准煤的速度增长,另外还消耗全国近1/3的天然气。在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全国1008家重点能耗企业中,氮肥企业就占了165家,接近1/5。
诚然,氮肥工业曾为粮食增产立下汗马功劳,但面对氮肥施用量远超农作物需求量且污染惊人的现实,环保、农业等部门应着手遏制畸形的化学农业模式。首先是减少氮肥行业的补贴,设定化肥生产和使用的减量目标。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对化肥的生产和运输实行了诸多补贴,但这些优惠政策造就的利润却被各地化肥生产企业和地方政府所攫取。研究证明,将现有氮肥使用量减少30%到50%,仍可维持现有粮食产量水平。
其次是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借鉴日本的办法优先发展“环保生态型农业”,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农民不用或少用化肥,不用或少用农药,施用有机物,使用土壤改良材料,妥善处理田间废弃物等。对于被认定为符合以上主要标准的农户,日本地方自治体还会提供可观的农业改良基金贷款和大幅度免除农业机械的税金,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农业从来就是低碳、环保的,只是近几十年农业才变得“化学化”,成为立体污染最大的领域。笔者认为,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农业的高效益肯定会带来高污染。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改变多施肥多增产的错误思维方式和耕种方式,以政策引导农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农业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