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6月16日电 30年改革开放,潮起潮落、兴衰交替,有多少故事激荡着人心。日前,记者走进定远县黄梅剧团,了解了该团30年的兴衰变化,触摸到了我国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脉搏。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定远县文工团“翻牌”变成黄梅剧团,性质也由国营转为集体,开始了闯荡市场的漫漫征程。“当时,戏剧开始复兴,黄梅戏更火。我们团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演出。那真是一段难忘的‘光辉岁月’!”黄梅剧团办公室主任杨德宏向记者回忆道。他记得有一次在扬州演出,当地人买不到票,就带着粮食、白酒找剧团的人换票;有些人为了买一张票,整整排了一夜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而,好景不长。从1984年开始,春节晚会、流行歌曲等“时尚文艺”陆续走进千家万户,戏剧开始滑坡。“1984年底我们在天长演出,排队买票的人寥寥无几,人们对‘歌舞表演’却趋之若鹜。这对我们触动很大——不改不行了!”杨德宏说。他们从此开始“转型”,一边表演传统戏曲,一边练习歌舞节目。此举重新赢得生存空间、赢得了市场,黄梅戏节目却沦为每场演出的点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和流行文化的普及,演艺明星时代不期而遇,小剧团的歌舞表演再次被国人“抛弃”。这一时期,大批县级剧团倒闭,定远黄梅剧团又一次面临生死抉择。他们在完成任务性演出和企事业单位邀请演出的同时,租了两块地方、买了两套投影设备放起了录像;有的演员甚至蹬起三轮、开起了大排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正当剧团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定远县委、县政府1995年及时作出决定:由财政供给70%的人员工资,又拨款为剧团增添了设备。黄梅剧团又一次解决了吃饭问题,重新焕发出生机。他们开始探索发展新路,针对市场需求创作精品力作,以创新和质量赢得观众。该团陆续创作出《梦回秦关》、《情债》等现实题材的大戏,在全国各地演出并获得了大奖。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最近几年,这个剧团新建了办公楼、宿舍和2200多平方米的演艺中心,告别了“借地演艺”的历史。剧团活了,不仅外出人员纷纷“还巢”,还吸引了9名外地年轻、高素质演员加盟。该团团长王兴圣告诉记者,县级剧团必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与企业联姻,才能持续发展。他们已与当地几家大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既推动了企业文化繁荣,又使剧团有了资金支持。他们还经常深入学校、厂矿企业和农村,送戏下基层、帮助排演节目、培养基层文艺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