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8月3日电 借“大拆违”东风,合肥以“三大推进”为引擎而发动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141空间战略”战略宏图,正助合肥辐射力和首位度逐步提升。到今年上半年,合肥GDP已达到723.25亿元,占全省1/6强,经济首位度更趋明显。诀别县城意识,深植省会意识、滨湖通江达海意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合肥”经济圈正引领安徽全省迈向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合肥的战略意图与省委、省政府赋予合肥所要承担的历史重任不谋而合。近日,由省建设厅主持,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的《省会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为“大合肥”描绘了今后较长时期内的发展战略框架:即以合肥市为核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辐射带动江淮城镇群发展,实现“江淮同城”,突显规模效应,真正实现融入“长三角”的战略意图。该项规划是继省政府发布《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项战略性规划,是对省会经济圈城镇空间发展的进一步深化。目前,《省会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初稿已经编制完成,正在征求合肥、六安、巢湖3市意见。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同城效应”: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美国的“五大湖城市群”到国内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座标杆,即高度发达的城镇密集区(带)所凝聚而成的区域优势,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与竞争的主流。这就成为了此次编制该规划的关键词——加快省会经济圈城镇化。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加快经济圈城镇化必须要有领头羊,否则各自为政必然一盘散沙,当下从安徽全省的发展态势看,领衔者非合肥莫属。因此,规划突出合肥的核心城市地位,强化以“合肥为主,六安、巢湖为两翼”的城镇密集区的主导地位,使之成为经济圈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及一体化建设的“发动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实现3座城市集聚效应,专家学者提出省委、省政府首先应统筹协调、加强城镇密集区重大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与共建,同时,加快密集区内重点城镇和产业园区建设,率先彰显“同城效应”,实现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唯如此,“大合肥经济圈”所形成的集群效应才能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经济圈乃至安徽真正融入“长三角”步伐,甚至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拖十”模式:做大江淮城镇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欲彰显“同城效应”所迸发出的竞争力,没有一个以合肥为龙头的城镇集群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专家学者们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省会经济圈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腹地范围还比较小、产业竞争力还比较弱……特别借鉴全球经济最活跃的、离合肥最近的“长三角”城镇群的发展经验,必须加快整合省域优势资源,破解省会经济圈、沿淮城镇群、沿江城镇群各自孤立发展的难题,建立更大范围的融合一体化发展态势是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从更大范围上促进各市合理分工、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因此,规划提出,近期“省会经济圈”应以“合六巢”为载体,加快推动合淮同城化发展;远期加快省域城镇融合发展,形成合肥与六安、巢湖、淮南、蚌埠、滁州、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池州等“1 10”模式的江淮城镇群,总面积达8.65万平方公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经济圈将形成“一心两翼、六极多点”的中心等级体系。规划执行时必须突出合肥的核心城市地位,强化以合肥为主,六安、巢湖为两翼的主导空间格局。加强城镇密集区重大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与共建,引导三市主城区建设,加快密集区内重点城镇和产业园区建设,率先彰显“同城效应”,实现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积极引导新桥空港城、三河-杭埠-同大、忠庙等重点地区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以县城为中心,建成县域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何搭建城镇群的骨架与支点?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骨架”:以合巢芜发展轴、合六叶发展轴和合安发展轴为主轴线,以交通廊道为依托,加强沿线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推进人口向城镇集聚、产业向园区集聚,改善城镇等级结构。同时,以合淮蚌展轴、合宁展轴两条辅轴为纽带,联系、辐射沿线地区,形成产业密集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支点”:以强化城镇组团联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功能提升、形成精品城镇为目标,大力推进三河-杭埠-同大、霍邱石店-邵岗、寿春-正阳、梅山-叶集-姚李、无为高沟-姚沟、庐江罗河-泥河等城镇组团建设;推动建设新桥机场、合肥高铁站、三市轻轨换乘站、合肥新港综合区、巢湖港巢城港区、巢湖郑蒲港区、六安周集港区、六安临岗港区等交通枢纽性组团;加强忠庙、姥山、半汤、汤池、银屏山、天堂寨、石笋、皖西大裂谷、万佛湖等旅游组团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泛巢湖”概念:经济圈的“第二落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专家学者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省会经济圈内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后可以成为经济圈经济发展的第二个引擎。规划编制中,规划师们就曾对区域内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归位后提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巢湖、大别山为两翼”的“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着力发展旅游业,延伸产业链,完善配套,将旅游业培育成区域新的支柱产业。完善巢湖旅游地系统和大别山旅游地系统,形成沿江旅游带和沿淮旅游带。把合肥市的休闲度假、会展、园林、科教、文化、乡村、工业旅游与六安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以及巢湖的蓝色旅游、绿色旅游结合起来。在合六巢旅游紧密圈的基础上,吸收安庆、芜湖、淮南、滁州的主要旅游景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把“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打造成华东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全国有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