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9月24日电 2005年底以来,安徽省农业大市宿州市农民工返乡创业潮明显加速,数千农民工带着技术、资金、信息,返乡创办了1500家企业,占了现有农村企业的70%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支河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乘法效应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埇桥区支河乡是一个偏僻的农业乡,全乡3.6万人,以前没有一户工业企业。2006年3月,在外打工10余年的赵洪汉,利用自己的积蓄和亲友间借贷来的180万元,回到老家赵台村办起了第一个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以面粉为原料的素食羊肉串。当年产值达到了3000万元,用工60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赵洪汉的成功,带动了一批农民工回乡创业。目前支河乡大大小小的食品厂已达19个,全部生产素食羊肉串,与之配套的彩印厂、纸箱厂、竹签厂等另外八家企业也创办起来。“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创业一户,带动一方”,流传在支河乡农民中的这句话,生动体现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认识。乡党委书记丁建设认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是加法效应,现在返乡创业则是乘法效应。记者在支河乡看到,这种乘法效应十分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农副产品转化。支河乡年产小麦2万吨,以前多次遭遇卖粮难。小食品加工形成规模后,每年面粉就要耗去10多万吨。富民。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支河乡17家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共发放工资3000多万元,相当于全乡农民人均新增加纯收入800元。就业。支河小食品工厂用工大部分是四五十岁左右的妇女,开发和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半劳动力。这些农民就近就业,既能照顾农活,又能照顾家庭老小,对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极有帮助。拉动消费。副食店的老板说,一到厂里发薪水,农民成箱成箱地买牛奶、鸡蛋,赵台村好多年没这么红火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农民工创业为何呈“井喷”现象 tujian.org
记者在宿州埇桥区、灵璧县、砀山县采访,所接触的10多个乡镇与支河乡情况相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规模和潜力甚至更大。埇桥区朱仙庄镇2006年才有了第一个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纺织厂,两年时间就发展到30多家,纱锭3万多个;顺河乡的返乡农民工更是敢干,三年时间创办了360余家木材加工厂,有的投资规模已达1000多万元,产品近一半出口到欧盟等发达国家。 tujian.org
到了砀山,方知农民工返乡的创业大潮来势之迅猛。砀山县17万农民工,两年间就返乡创办了260多家企业,今年一开春,砀山县返乡农民工领头或引进的意向性投资项目500多个,计划投资额20多亿元,如果有一半兑现,其投资规模将达到10多亿元,这是砀山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什么农民工返乡创业会出现井喷现象呢?宿州的干部群众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近些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惠农和支农政策措施,农村政通人和、农业休养生息、农民收入增长。二、农民现金收入增加较快。农民的消费主要是房子。目前阶段农村储蓄增长较快,为农民创业提供了资金基础。三、经过十多年的打工潮,一部分农民工素质提高很快,已成为管理人员,年薪一二十万元的也不鲜见。四、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门槛低、收费低、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五、农副产品的原材料优势明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传统农区工业化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重要支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宿州市委书记李宏鸣认为,传统农区工业化是个必然的趋势,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异军突起,是外源与内生经济的综合作用,为农村工业化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载体问题,有利于激活农村的要素资源。农民工返乡创业后,带来了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激活了农村土地、厂房、农副产品原材料资源,可谓是一活百活、一通百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有利于缓解城乡居民的就业压力。带动产业转移,有利于平衡和协调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让资金有效地回流农村,有利于防控通货膨胀。李宏鸣认为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三条,一是增加和保障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二是增加农民及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收入,使他们少受物价上涨的影响;三是引导资金转向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城市的流动性过剩解决农村的流动性短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