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安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百草园”里话本草
2009-08-31

安徽新闻网8月30日电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传神地刻画了童年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充满生活温情,被广为传颂。从此,人们也便知晓了“百草园”,知晓了园中的中草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药宝库是大自然的恩赐,其具体数量几乎不可计数,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因此,历史上习惯以本草代称中药,如中国第一本中药学著作名字就叫《神农本草经》。如稍加用心通览历代本草著作,会发现很多有趣而值得深思的现象。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首先是药味的不断增加。由于早期医家对大自然万千药物认识还相对肤浅,熟练掌握并有效应用于临床的也比较少。中国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就只有365味。随着生产生活实践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发现,被临床验证,并逐渐地被收进本草著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还有,历代本草著作里都会有一些错误。在《神农本草经》中,作者根据药物本身的特性,将药物大体分成三大类:上品、中品和下品。作者在序言里这样解释三品分类的缘由:“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其意指,上品里的药物都是无毒的,可常服久服,益寿延年。但同时,作者又把丹砂这味有毒中药列入上品,并给予很高评价:“丹沙味甘微寒。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 ”这里所指的“丹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朱砂,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久服会造成诸多脏器的功能衰竭,遑论延年益寿了。当然,科学史上任何一种发明和发现都要经过一番曲折,我们也不能过于苛求古人。事实上,后代不断纠正前代的错误并完善其理论体系,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由于过去本草著作都是靠手抄笔录,抄写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新的错误。 《瑞竹堂经验方》里有一个方子,用于治疗妇女郁怒、月经不调,原本入药的是香附子,但作者在书写时丢了“香”字,如此一来就变成了“附子”这味大辛大热之药了。可以想象,如果医者没有几分眼光和思考,照方配药,难免误人病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再有一个有趣现象就是,药物的主治功效不断增加。越早的时代,药物的功能效用越单一,随着临床应用的经验积累,更多功效和不同的炮制方法也就逐渐被发现。比如地黄,早期临床使用中并无生地和熟地之分,只有新鲜的地黄和晒干的地黄。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便都是使用干地黄。到了唐代,聪明的古人发现,干地黄用黄酒反复蒸晒后有非常好的补益作用,自然,“地黄”从此有了生地和熟地之分。到了明代,大医家张景岳因临床中好用熟地,被戏称为“张熟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品读古代医家著作,并前后比较、分析研判,不禁再想起毛主席当年那句耳熟能详的话:“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诚哉斯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篇:中医典籍渴盼走出“深闺”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百草园”里话本草
    ·中医典籍渴盼走出“深闺”
    ·“树坚强”砍不死烫不烂
    ·失意女子 跳河获救
    ·广告招租不找市长找市场
    ·合肥一些孕妇未足月 “9·1”前扎堆“产儿
    ·有蚊必诛
    ·公安英烈 我们从未忘记
    ·蜜蜂又围收费站
    ·一女婴被遗弃在超市门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