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8月17日电 “十八颗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的大幕,税费改革、综合改革,安徽一次次勇当农村改革的“领头雁”; tujian.org
“傻子瓜子”成为“改革符号”,个私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企业改革深入推进,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达11392家,其中大中型企业871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1979年至今的30年,是我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增强最为显著、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更是思想不断解放、改革不断深化、发展不断跨越的时期。 ”省统计局在60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报告中指出。 tujian.org
新中国建立后最初的8年,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在之后的1958年至1978年,我省经济总量仅增长74%,年均增长2.7%,是60年来发展最慢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江淮大地成为改革的热土。 1979年到2008年,全省GDP增长了19.1倍,年均增长10.5%;在改革之初的198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25元,2008年已经达到12990元,增长29.6倍;197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13元,2008年达到4202元,年均增长12.8%。(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把我省推入了“绝境”。这一年全省大部分地区河水断流,塘库干涸,人畜用水紧张。秋收之后,全省粮食减产几十亿斤。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民以食为天。 “绝境”逼出了一个“借地度荒”的方案:凡集体无法耕种的地可以借给农民扩种小麦,这部分收获不计入统购任务,由农民所在的生产队自主支配;同时,放手发动农民开荒,谁种谁收谁有。然而正是“谁种谁收谁有”这六个字,让农民作出了最贴近他们的现实、也是最能解决饥饿问题的选择——包产到户。当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聚会,以“十八颗红手印”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包产到户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农民的活力与热情,1979年,小岗人魔术般地生产出粮食66365公斤和油料17600公斤,分别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间粮食产量的总和及过去20多年花生产量的总和,在这个过去23年一粒粮食未上缴还要年年吃救济的地方,一年向国家交售粮食17600公斤、花生芝麻12466.5公斤,分别相当于国家当年征购任务的12.5倍和83倍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1979年,全省61.1%的生产队实行了联产责任制。改革的兴起,为我省长期封闭的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979年到1984年的6年间,全省GDP年均增长11.2%,其中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3元增加到323元,年均增长1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此,在农村改革中,安徽一次又一次成为全国的“试验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次又一次勇立潮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0年,我省毅然挑起了全国唯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的重担。 200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税费“一免一减三补”,当年财政少收26.73亿元,全省却增产粮食50多亿公斤,增幅高达23%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创8年来的新高。从这一年开始,起源于安徽的农村税费“大包干”终于再次形成一场席卷神州大地的改革潮,并最终终结了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5年,安徽第三次冲上中国农村改革的潮头。我省按照“一个转变、三个建立、一个改进”的总体思路,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探索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为重点,在18个县进行试点,继而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农村金融体制、农村流通领域、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保制度、农村多元化服务体系、粮食流通体制、征地制度、户籍制度等10多项农村改革在江淮大地上全面推进。(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说“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代名词,那么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芜湖的“傻子瓜子”则成为观察改革进程和政策的风向标。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9年,“傻子”年广久的瓜子作坊一派红火,雇工人数达到12人。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份调查报告被送到中央高层。此时,正在谋划如何突破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作出了“放一放”、“看一看”的表态,为中国个体经济的迅速成长,创造了珍贵的生存空间。 2008年,年广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在我的带动下,一两年之内芜湖崛起的国营、集体和个体的瓜子经营者有57家,其中个体的占了48家,芜湖成为名副其实的瓜子城。 ” tujian.org
实际上,作为“改革符号”的“傻子瓜子”具有多重意义。它不仅意味着个私经济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个私经济的参与者成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率先致富的群体;同时,个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格局,并且以其与生俱来的活力推动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资料记载,我省第一次大规模的企业改革出现在1979年10月,147家企业成为全省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为国有企业注入活力。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却是在1992年之后的整体推进阶段,我省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积极探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2年9月,国务院批准马钢公司为国家股份制规范化首批9家试点企业之一,这也是全国冶金系统第一家。一年之后,马钢H股和A股先后在香港联交所、上海证交所上市,在境内外筹资总额达64亿元,成为“中国钢铁第一股”。如今的马钢已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也是我省最大的企业集团,2008年,马钢集团公司销售收入已经接近千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省以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一批优势企业迅速崛起。数据表明,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11392家,其中大中型企业871家。(三)创新是改革的精髓。 2008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我省全面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个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走创新之路,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合肥市,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当年走出“傻子”年广久的芜湖市,近10年来奔出的最大“黑马”当属奇瑞,它把民族品牌的中国轿车驶向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6年居全国汽车业出口第一,牢牢扛起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大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天,正在全力推进中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又将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承接产业转移,而最令人关注的却是“示范区”三个字。毫无疑义,在这个示范区建设中,安徽人一定会让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实现完美结合,创造新的辉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