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季就要到了,眼前要抓紧落实几件事情:一是组织一次茶农培训[PeiXun],二是了解一下今年的茶叶市场行情,三是做好茶季防火防盗工作……”日前,记者来到祁门塔坊乡塔坊村,正好遇上村两委干部在开碰头会,梳理一周来“民情日记”记录的村民[CunMin]意见和建议,逐项对照检查群众[QunZhong]反映问题[WenTi]的落实情况。 塔坊村是祁门南部的一个小山村,全村7个村民[CunMin]组1000多人分布在阊江河两岸,村民[CunMin]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林茶和外出务工。乡政府的同志介绍说,从1991年开始,这个村每天安排两名村干部轮流值班,随时帮助群众[QunZhong]解决各种难题,对一时不能解决或反映较为普遍的问题[WenTi]记入“民情日记”,由专人负责跟踪落实,直到群众[QunZhong]满意为止。 汾溪、新建两个村民[CunMin]组坐落在阊江河东岸,多年来,这里的村民[CunMin]卖茶或到村里办事,全靠摆渡过河。后来仅有的一艘渡船因破旧无法营运,村民[CunMin]们过河不得不绕道3华里,建桥的呼声多次写进村里的“民情日记”,但均因资金问题[WenTi]无法解决。 2008年,村里积极争取到了渡改桥项目,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7米多高的水泥漫水桥,解决了对岸400多名村民[CunMin]的出行难问题[WenTi]。 “没有村里搞的培训[PeiXun],我一个农村妇女哪敢办这个厂?”村民[CunMin]谢月香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说,特别感谢省里专家的培训[PeiXun]。据了解,塔坊村针对群众[QunZhong]的建议和愿望,仅近5年就举办茶叶制作、养殖、果木栽培等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PeiXun]12次,有一半多村民[CunMin]参加了培训[PeiXun],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 “只要群众[QunZhong]反映的事情,我们都尽最大努力去做。”乡里的学校距村子有2华里路,由于没有路灯,孩子们只好摸黑上晚自习,群众[QunZhong]一直反映这一安全问题[WenTi]。去年,村里多方筹资近20万元,为通往学校的道路和相对集中的3个村民[CunMin]组装上了路灯。 村党支部书记余秋林告诉记者,村民[CunMin]们每年反映的问题[WenTi]和建议不下200件,办结率和群众[QunZhong]满意率都达到98%左右,村里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县农村党建工作“先锋村”和“五个好”村党组织,并被省委组织部评为“2007—2009年度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 塔坊村的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村里的“民情日记”从未间断,20年来一本本往下传,并逐步建立完善了首问负责、跟踪落实、责任追究以及村务公开等制度,成为知民意、察民情、解民忧的“绿色通道”。近5年来,塔坊村先后投入180多万元,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并建起了村老年活动室、科技培训[PeiXun]室、卫生室和农家书屋等,全村邻里和睦、人心思富,没有发生过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也没有出现过越级上访。(吴江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