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农村[NongCun]采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时,听到一位农民抱怨:这些年,惠农项目[XiangMu]多了,各种工程搞了不少,平整田地,修桥补路,兴修水利。可是,花了这么多的钱,效果并没有当初预想的那么好。这位老农说,要是国家能把钱集中起来用,就是一次搞好一个村,肯定会比这种蜻蜓点水效果好。 采访中记者进一步了解到,有这样想法的并不只是老百姓,一位从事多年农村[NongCun]工作的地方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农村[NongCun]中许多问题都存在“多龙治水”的现象,问题的根源在于部门[BuMen]本位主义。以这位农民抱怨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掌握项目[XiangMu]和资金的部门[BuMen]有好几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交通等部门[BuMen]都有涉及。但是在项目[XiangMu]编制和实施中,却往往各唱各的调。原因就是缺乏更高层次的协调与规划。按照规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所有工程都要以水为龙头,围绕水系治理做文章。而事实上,多年来,这些项目[XiangMu]在编制和实施中大部分陷入各自为战,甚至相互抵消的局面。最后是,各个部门[BuMen]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了大量工作,可实际效果并不好。 现阶段,我们国家并不富裕。虽然投入逐年增大,但是与农村[NongCun]巨大的需求相比,多半还是九牛一毛。这需要相关部门[BuMen]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和项目[XiangMu]的合力,使其效益最大化。就像群众希望那样,把这些惠农之举各做一盘菜,同做一桌席,真正而打破部门[BuMen]分割,形成合力。我想这样的大餐,农民才能吃得香,得实惠。(胡劲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