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全省加快推进文化[WenHua]强省建设大会在合肥召开。合肥、芜湖、亳州三市和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安徽日报特将这一组交流发言文章摘要发表,以促进各地认真学习贯彻本次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文化[WenHua]强省建设。 提升文化[WenHua]软实力 助推合肥新飞跃 合肥市 “十一五”以来,合肥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文化[WenHua]强市”战略,推动文化[WenHua]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深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WenHua]发展活力。大改革迸发大活力,大创新催生大发展。市委市政府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牛鼻子,把文化[WenHua]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扭住不放,强力推进。制定全省首个市级文化[WenHua]发展规划,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加大支持扶持力度,以投资“洼地”打造发展“高地”。成立文化[WenHua]广电新闻出版局、组建文化[WenHua]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全面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文化[WenHua]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由“办”文化[WenHua]向“管”文化[WenHua]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经营性文化[WenHua]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改制,培育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文化[WenHua]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文化[WenHua]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管理手段,引进保利集团、中体公司等顶级市场主体,提升合肥大剧院、体育中心等大型文体设施的运行效率,探索公共文化[WenHua]设施市场化运营管理新路子。 发展文化[WenHua]民生,推进文化[WenHua]惠泽民众。坚持政府主导,引导社会力量,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WenHua]需求,作为文化[WenHua]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公共文化[WenHua]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时期,全社会文化[WenHua]投资达458.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29倍。新建在建文化[WenHua]体育设施942个,建成了体育中心、广电中心、大剧院等一批重大文化[WenHua]设施;引进了左岸、万达、M—BOX等一批高端文化[WenHua]载体;“社区书屋”、“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综合覆盖通播率位居全省首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WenHua]活动,打造了“新春文化[WenHua]庙会”、休闲娱乐文化[WenHua]节等一批群众文化[WenHua]活动品牌,举办了“绿都之春”、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经典文化[WenHua]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WenHua]生活,提升了城市文化[WenHua]品位。 培育文化[WenHua]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亮点。牢牢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培育大企业、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推动多种所有制文化[WenHua]企业竞相发展,打造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合肥市建设省级以上文化[WenHua](动漫)产业园区6个,文化[WenHua]招商引资超过120亿元,北京幸星、泰山在线等81家知名动漫企业入驻合肥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黑脸大包公》等一批原创动漫作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报业传媒集团和文广演艺集团2010年经营收入双双跻身中部省会城市前三位。全市文化[WenHua]产业增加值增幅连续5年超过30%,总量突破150亿元,占全省的1/3强,地区生产总值占比达5.6%,文化[WenHua]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彰显地方文化[WenHua]特色,提升合肥发展精气神。文化[WenHua]是一个城市的根脉和灵魂,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合肥市成立了民间艺术家协会,设立“非遗”保护资金,申报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2个,创办了民间艺术节,加固修复了大孔祠堂及卫立煌、宋世科、唐氏故居等一批历史文化[WenHua]景点,切实加大民间传统文化[WenHua]保护力度。编辑出版《人文合肥》等丛书,摄制《文化[WenHua]合肥》专题片,挖掘文化[WenHua]底蕴,展示合肥特色。加强精品创作,引领社会风尚,推出了一批具有合肥风格、体现合肥特色、展示合肥形象的精品力作。 “十一五”时期,全市文艺界共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206个,新编庐剧《村长娘子》、歌曲《咱老百姓的主心骨》、广播剧《妹妹的鞋子》、动漫电视连续剧《黑脸大包公》等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大力推动文化[WenHua]“走出去”,在日本、丹麦、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际友城举办合肥文化[WenHua]周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合肥影响力。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