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史竞男、崔清新)“中国剪纸是不是世界文化遗产你知道吗?”“中国书法是什么时候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非遗’保护[BaoHu]究竟是谁在保护[BaoHu]?在哪里保护[BaoHu]?用什么方法保护[BaoHu]?”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抛出了连珠炮似的提问。 自2006年起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以来,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包括法律保护[BaoHu]、名录保护[BaoHu]、传承人保护[BaoHu]、博物馆保护[BaoHu]、教育保护[BaoHu]、假日保护[BaoHu]等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BaoHu]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非遗’保护[BaoHu]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目前对‘非遗’的保护[BaoHu]并不理想。”冯骥才委员说。 在他看来,近年来各地兴起“申遗热”,个别地方政府“重申报”却“轻保护[BaoHu]”,“非遗”保护[BaoHu]已进入一种怪圈。 “现在已有很多文化遗产进入国家保护[BaoHu]名录,然而文化遗产一旦被发现、认定,就很容易陷入政绩化、产业化、同质化的怪圈。”冯骥才委员认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BaoHu]存在多种怪现状,一是文化遗产申报与地方官员政绩挂钩的现象非常普遍。二是很多文化遗产被产业化,这其实也是一种“异化”。“我们很多传统文化都是传统手工业性质,如果不按照原有的产业性质发展,而是作为文化资源去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就变质了。比如皮影、剪纸等等,原本是手工制作,现在为了赚钱变成用机器制作。农耕时代的手工文明变成了工业时代的机器文明。”三是文化遗产进入市场后,还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失去自己的特色。 “这些都是对文化遗产的伤害,我认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BaoHu]出现了新一轮的‘破坏’。因为保护[BaoHu]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保护[BaoHu]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样背离了保护[BaoHu]的初衷。”冯骥才委员说。 冯骥才委员呼吁,文化遗产保护[BaoHu]不能沦为热衷于“铺张”和“造势”的“面子工程”。政府部门作为文化遗产保护[BaoHu]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起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