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jian.org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Douglas D.Osheroff进行演讲。 本报记者 郁婕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学子们认真聆听演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讯(记者武永明 实习生宋秉琴)8月3日上午,兰州大学飞云楼报告厅大师、巨擘济济一堂。由华人物理学会主办、兰州大学和中科院近物所共同承办的第六届全球华人物理大会开幕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中、美、英、法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在内的600余名全球学界巨擘及专家学者,将在5天时间内共同探讨国际前沿“物理”。大会开幕式由全球华人物理学会副主席高海艳教授主持,副省长郝远出席并致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悉,作为兰大百年校庆活动之一的华人物理大会将于8月7日结束。此次参会嘉宾基本都是华人,其中,海外华人占了将近一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莅临此次大会的学界巨擘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Douglas D. Osheroff,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詹文龙,美国国家实验室主任Hugh Montgomery,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原校长徐遐生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国际著名激光物理学家沈元壤教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吴茂昆教授,冷原子物理的先驱人物、俄亥俄州大学何天伦教授,全球华人物理学会前主席、美国南加州大学张图南教授,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主席、密歇根州立大学袁简鹏教授,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著名加速器专家翁武忠教授,中科院院士、原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所长、郑州大学霍裕平教授,中科院院士、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方守贤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朱邦芬教授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开幕式上,Douglas D. Osheroff教授作了题为《如何更有效地推动科学进步》的演讲;何天伦教授介绍了冷原子物理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及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华人物理学会于1990年6月成立于美国纽约州,是一个非政治性、非营利性、免税的专业组织机构。该机构会员来自物理学各个方面,还包括化学、电子工程、计算科学和数学等学科,会员约400人,大多由诺贝尔奖获得者、Field奖获得者、当今物理学界杰出研究者组成。华人物理大会是由华人物理学会发起的每3年一次的世界性华人物理学界的大型国际会议。首届全球华人物理大会1994年在汕头召开,1997年、2000年、2004年和2006年分别在台北、香港、上海、台北举行了全球华人物理大会第二至第五次会议。此次会议是全球华人物理大会首次在我国中西部举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介绍,此次大会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教育两部分,其中,科学部分以大会报告形式研讨加速器物理、天文学和天文物理、高能物理、核物理等13个物理分支学科的最新理论与实践进展;教育部分则讨论物理教育的新进展,以及本科生、研究生指导和博士后研究等。会议期间设立的1个主会场和11个分会场共安排学术报告665场,其中重点特邀报告17个。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嗅觉灵敏的媒体记者自然不会错过。上午8时会议还未开始,“长枪短炮”就已占据报告厅最有利的位置。由于参会嘉宾太多,数十名老记不得不站在过道聆听。而随后进行的学术报告会上,连一个记者的影子都没见到,这是为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老记们来说,只要能“挖”到新闻,吃点苦、受点累没什么。但让老记们没想到的是,开幕式后进行的学术报告使用的语言是清一色的英语,听不到一个汉字,就连报告厅门口张贴的会议日程安排也是英语介绍。一位同行老哥虽然手里攥着一摞会议资料,但里面的内容介绍全是英文。他开玩笑地说:“除里面的数字和个别单词我认识外,其他的内容根本看不懂。这全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理论,光英语水平高还不行,必须是既通专业,又精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准确翻译出来,不懂英语不行呀!看来,记者不光要能采会写,还要熟练掌握英语,只有这样,才能‘大小通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记者 武永明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