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奇石”兰州的新名片[图] |
2009-08-26 |
|
|
白塔山公园黄河奇石馆一角
水车博览园的兰州奇石馆
6月20日,西固区政府与中国观赏石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兰州全国图案石精品展览会”圆满落幕。本次展会共展出精品图案石492方(组),同时,全国各地石商携数万件各类奇石来兰展销,短短数天内成交金额近500万元。兰州市从入围的2000余方“黄河奇石”中甄选出300余方参展,约占展品总数的五分之三,再次印证了兰州是名副其实的“画面石故乡”。
石中有乾坤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然而,黄河进入陇中盆地,流势渐趋平缓,裹挟泥沙的卵石滞留沉积于此,经年累月,形成了画意丰富、独具特色的兰州“黄河奇石”。
黄河奇石多为卵石,主要产于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至宁夏青铜峡水库的黄河河道里,尤以兰州地槽一段所产最多,故古人冠以“兰州石”之名。黄河奇石形状大者如鼓,重达数十公斤,小者似拳,质地坚硬,色彩多为间色或复色,色调沉稳古雅,图案各种各样,或沧桑、或悲凉、或雄浑,各有千秋。
8月7日上午9点,石友李兴祥和于名芳相约来到苟世禄的奇石馆喝茶聊天、品石头。苟世禄的奇石馆位于兰州奇石街,一间40多平方米的简易平房里堆满了形色各异的黄河奇石。早市时间已过,又不是周末,整条街上见不到几个行人。“要的就是这份安静,另外这里的房租也便宜。”苟世禄吹开了白色搪瓷缸里漂浮的茶叶,轻轻抿了一口。
放下茶缸,他来到他的“镇馆之宝”——一块有着天然文字“寿”的石头前仔细观赏、抚摸,爱不释手。
“看这质地,细腻古朴、手感微凉、光滑如锦;再看这画面,活脱脱一棵雪后的青松,挺拔高洁,一身傲骨!”于名芳饶有兴味地品评着石头。
“啧啧!真不错,从哪儿踅摸了这么个宝贝?!”李兴祥赞叹道。
“我们三个常聚在一起聊石头,一见到石头就什么烦心事儿都没了!”李兴祥告诉记者,“每天把家里的几百方石头洗洗刷刷,挨个把玩一下,惬意得很!”
全国各地都有名贵的石头,兰州黄河奇石最大的亮点是内涵丰富。
“奇石讲究形态、色泽、质地、纹络、韵味,精品黄河奇石如果五个方面都占全了,那可了不得。”苟世禄说。
李兴祥告诉记者,目前发现的黄河奇石虽然不在少数,但精品不是很多,一般石友能见到精品的概率可以用“万里挑一”来形容。“所以,我们这帮石友虽然常去黄河边‘转悠’,但更多的兴趣在于陶冶情操,以石会友,以石为乐,同时也是锻炼身体。”
“石中有乾坤。”于名芳说,“玩石头可以提升文化素养。比如给石头取名字就很有学问,一个贴切的名字可以让一块好品相的石头‘活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甚至‘点石成金’的作用。这起名的技巧,你得潜心研究,我现在枕头边就常放着一本汉语辞典,没事儿就翻翻。”
苟世禄和于名芳玩石头已有近20年历史,李兴祥的“玩史”虽然不长,也算资深石友了。黄河奇石让他们相识、相聚。在一起交流藏石心得、玩赏石头,是这些老石友最大的乐事。
黄河奇石的“前世今生”
“石头的作用有两种:一种作为生活用具被广泛使用;一种作为欣赏品,镇宅雅居,提升情趣与品位。”甘肃黄河奇石馆馆长宋志刚告诉记者,“作为观赏图案石的黄河奇石最大的特点是‘可读性’,石头上的纹饰丰富、色彩斑斓、造型各异,可以像读文赏画一样,给人以美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为什么黄河奇石会有如此惟妙惟肖的图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赵希璋从地质学角度解释说:“黄河奇石的主要成分是变质岩,在地壳频繁的升降或水平运动中发生复杂的物理与化学作用,岩体便在外力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拖曳条带、褶皱或脉状体等异彩缤纷的画面。”
石文化的历史,与人类的文明发展相生相随。
据了解,兰州历史上关于黄河石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时人杜绾编著的《云林石谱》中云:“兰州黄河水中产石,有绝大者,纹采可喜。间于群石中得真玉璞,外有黄络,又有如物像墨青者,极温润,可试金。”从这一记述可以看出,兰州黄河石在当时就已经被古人观赏和收藏。今人收藏兰州黄河奇石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至90年代蔚然盛行。著名美学大师王朝闻称赞黄河奇石为“黄河魂石”。作家贾平凹极欣赏兰州黄河奇石,曾多次专门到兰州寻觅佳品。而兰州奇石收藏界的翘楚便是藏石30多年、自称“宋石头”的甘肃黄河奇石馆馆长宋志刚。
8月9日午后,宋志刚坐在他的奇石馆前乘凉,母亲河在山脚下静静地流淌,亘古千年。宋志刚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一次次走在黄河岸边捡石头的身影。这座位于白塔山公园三台大厅上的黄河奇石馆,正是他一块一块捡来、收来的。宋志刚的奇石馆里摆满了各种黄河奇石,风景的、人物的、文字的、佛禅的等等均分门别类。“你问我馆里具体有多少石头,我也不知道,太多了。遇见喜欢的就收来放到馆里,自己把玩,也供大家欣赏。”宋志刚笑着说。
近年来,在兰州本地,已形成一股民间藏石热,据粗略统计,收藏爱好者数万人。奇石馆、奇石园、奇石街、奇石村随之应运而生,成为石友们相互交流切磋、品石赏石的平台,坊间一度流传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石”的佳话。
但凡有名山之地必有奇水,有大川必有奇石。黄河石是得自于黄河雄浑的性格而诞生出来的瑰宝,能被称得上奇石的,更是宝中之宝。兰州作为中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都市,黄河奇石作为母亲河的馈赠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兰州人的骄傲。
宋志刚说:“推广黄河奇石就是宣传黄河文化,打造兰州的品牌形象。黄河奇石能走向全国、扬名海内外,对兰州成千上万玩石头的人来说,就是最高的肯定和褒奖。”
奇石里的“致富经”
从卖酿皮的摊贩到小有名气的石商,杨鹰用了13年。
8月10日,一个普通的上午。室外没有一丝风,闷热难耐,但进入杨鹰位于秀川奇石街的奇石馆里便陡然感到沁心的凉爽。
屋子正中间的桌子上,端摆着一方乌黑圆润的黄河奇石,泛着亚光的石面上一只乳白色的小龟活灵活现,仿佛要爬出来一般。这方取名为《金龟献寿》的黄河奇石是杨鹰的“镇馆之石”。“曾有一个老板开价8万收它,我没卖。这么好的石头,送走了心疼。”杨鹰说。
39岁的杨鹰悠闲地抽烟,满足地看着馆里的“宝贝”。他是秀川奇石街里较早经营黄河奇石的商人之一,每天的例行工作就是擦拭馆里的300多方黄河奇石,再津津有味地把玩一番,等待着顾客的来临。
1991年,二十出头的杨鹰只身从礼县老家来兰打工,五年业务员的生活中,每月300多元的工资让他只能勉强自给,根本没法顾及老家的父母。1996年,杨鹰觉得还是做生意赚钱,便辞职和妻子做起了酿皮生意。“每天能赚50多元,时间上也更自由些。”杨鹰说。
为了节省开销,他们把家安置在偏远的秀川街的一间平房里,随后的日子里杨鹰结识了秀川街捡石头的农民,便就此与黄河奇石结缘,进而改变了以后的生活。
“当时听说周围的农民去黄河边捡石头卖了二三十块钱,觉得挺新奇,黄河边的破石头还值钱?!随后,我就将信将疑地跟着几个农民去黄河边捡石头,回来洗洗刷刷,猜图案像啥。不久之后,我捡的一块巴掌大小、图案是一朵牡丹花的黄河石被人收走了,给了30块钱。当时这可是很大的诱惑啊,钱来得比卖酿皮快多了!”杨鹰娓娓道来他从黄河奇石上掘得的“第一桶金”。
“1996年的时候,黄河边捡石头的人很少,黄河石还没被当成宝贝。我们去河滩捡石头都偷偷摸摸的,怕别人嘲笑。”杨鹰笑着告诉记者,“当时我们还专挑下雨的‘最佳时期’去捡石头。”
2000年以后,黄河奇石以惟妙惟肖的图案、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蜚声藏石界。渐渐地,黄河奇石的价值被广泛了解,捡石头的人趋之若鹜。“市区附近的河滩已经捡不到好石头了。”杨鹰说,“我们就跑到红古、永登等地的农民家里去收他们捡的石头,回来再卖。”
如今,杨鹰在全国各地跑展览卖石头,一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
“我从小家境贫寒,兄妹五个,排行老二,能从山沟沟里走出来在兰州落脚、成家,两个孩子在市里上学,甚至还能接济一下老家困难的亲戚,这一切都是用石头换来的。”杨鹰感慨道,“可以说是石头改变了我的命运。”
而他不过是兰州众多石商的一个缩影而已。黄金有价石无价,正是这一方方看似其貌不扬的黄河奇石,成就了他们的“淘金梦”。
“他们三五十收来的石头,转手卖三五千是很平常的事。”西固区观赏石协会会长刘洪告诉记者,在兰州像杨鹰这样经营石头的商家有100多户,多聚集在赵家庄和秀川奇石街两处奇石市场。
黄河奇石的保护
但近两年,兰州黄河奇石正面临着资源“捉襟见肘”的尴尬。
“黄河奇石可见可采的资源少了,精品更是凤毛麟角。”宋志刚说。
除了资源瓶颈,兰州黄河奇石在叫响全国藏石界的同时,近些年被外地、外国藏家通过各种渠道收走的也多,导致精品流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东方红广场地摊上,一块图案神似毛主席半身像的黄河奇石以200元的价格被叫卖。一位西安的买主砍价后以100元买走。多年之后,在西安当地的展会上,一位台湾商人出价35万元人民币将其买走,足见当时我们对精品黄河石资源的保护意识有多么淡薄。”兰州黄河奇石协会原会长满全泰说,“我们这些爱好石头的人听说这个消息内心很复杂,既为黄河奇石的价值被肯定而高兴,也为精品黄河石的外流而痛惜。”
“我们守着黄河却不把奇石作为重点加以宣传弘扬,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兰州奇石馆馆长李宪琦告诉记者。
兰州是丝路文化、黄土高原文化、青藏高原文化、黄河文化的交汇处。黄河文化是兰州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兰州黄河石又是浩渺的黄河文化苍穹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其地位不容忽视。
“如何把甘肃的石文化活动延续下去,如何办好黄河奇石协会,杭州的西泠印社作为纯学术团体被打造成‘文化百年老店’的运作模式给我很大启发。”宋志刚说。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建造一个有规模的黄河奇石展览馆、一个黄河文化概念公园,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加强圈子里的交流互动,这样才有助于兰州黄河奇石的发展。”《石友》杂志社执行主编苏立社建议道。
苏立社还告诉记者,由中国观赏石协会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观赏石资源调查与编图工作的通知》已落实到地方相关单位和协会去实施,这将有利于日后黄河奇石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
文/图 本报记者 郑志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