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日举行的广东省第五届“山洽会”上,今年除了珠三角产业向山区转移项目签约外,劳动力转移、劳务合作项目签约格外引人注目,合作项目在数量上、规模上、效益上均大幅超过上届。
据悉,今年组织签订合作项目共77个,比上届多出19个,劳务合作协议总价值63.6亿元,比上届增加104%,超过历届的总和。有专家称,随着“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劳动力转移已从“山洽会”幕后走上前台,从历届“山洽会”的配套项目,成为了新主角。
据悉,本届“山洽会”把劳务合作列入大会重要议程,在综合馆中专门设劳动力转移专馆,并首次把劳务招聘大会放在开幕式现场同时举行。本届劳务招聘大会、综合馆和劳务专馆充分运用和展示了远程见工、网上求职、就业热线等现代化服务手段。
数据:协议转移劳动力51.8万人
本届“山洽会”首次把劳务招聘大会安排在“山洽会”开幕式现场同时举行,共组织150多家企业和公益性职介机构进场设摊招聘,提供岗位信息3.2万个,进场劳动力近1.5万人,达成意向1.2万多人,现场录用5000多人。
据了解,本次招聘企业质量较高,珠三角招聘岗位月薪都在1200元以上,部分高技术岗位月薪高达12000元。
在五届“山洽会”上劳务合作成为热点,项目不断扩展。据了解,这次签订的协议转移劳动力51.8万人,比上届增加101.2%;协议培训农村劳动力99300人,比上届增加364%;协议建设劳动力培训转移安置基地350个,比上届增加54%;协议帮助建设远程见工系统97套,比上届增加90%;协议捐赠物资资金310万元,比上届增加31.4%;协议招收欠发达地区3829名贫困户子女入读技校,比上届增加78.6%,折合培训费补助4020万元。
与往届相比,本届“山洽会”创新合作模式,多渠道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新的特点:劳务合作关系由“一帮一”向“一帮多”、“多帮一”转变。本届“山洽会”结成劳务帮扶对子77对,比上届多14对,劳务合作覆盖全省,劳务合作关系突破市、县的层面,延伸到村、企和学校,并改变了以往单纯由珠三角地区帮扶的模式,各地积极开展市内帮扶,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
特点:产业转移园区成重要载体
这次“山洽会”还改变了以往把劳动力单向输出到珠三角的做法,把产业转移园作为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在产业转移园建立就业安置基地,依托产业转移园大力推动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据悉,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把制订产业转移园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目标任务,把产业转移园作为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在产业转移园建立就业安置基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组织产业转移园区企业参加劳务招聘大会。
本届招聘大会组织了50多个产业转移园150多家企业携带近2万个就业岗位到场招聘,有效促进了劳动力转移。
相关部门分析说,山区的产业转移园区建起来后,一方面劳动力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山区农民的素质也不能适应工厂要求。因此本届“山洽会”劳务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珠三角的核技校在各大产业园区建立分校、办培训点建立就业安置基地。这样不仅解决了产业转移园区用工需求,而且农民在家门口就可找到工作。
创新:培养输出技能型劳动力
这次“山洽会”劳务合作项目还改变了往届以输出普通劳动力为主的合作模式,着力培养输出技能型劳动力,帮扶培训任务、培训基地建设。
据了解,这次的劳务培训合作项目以技能培训为主。提高合作层次,着力培养输出技能型劳动力。大幅扩大培训合作任务。本届“山洽会”劳务合作,珠三角协议帮扶东西两翼和山区培训任务达到9.93万人,远超出上届190.35%.合作建立培训基地。中山与茂名市已经批准共同设立了首家省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基地”,多个地方达成建设合作基地意向。加大培训设施援助力度。本届“山洽会”劳务合作,珠三角地区向东西两翼和山区捐赠培训设备、设施等价值达504万元。
第五届“山洽会”劳务合作项目还将在东西北地区建立劳动力培训基地1000多个,在珠三角选择3000多家企业建立劳动力接收安置基地,使劳动力培训后就业率达90%以上。
按照本届山洽会签订的项目要求,组织珠三角地区定项、定期、定人与对口帮扶地区开展劳务帮扶,安排资金定项帮助对口帮扶地区开展技能培训、转移服务等工作;定期开展劳务交流、供求信息交流和劳务招聘会。
本届“山洽会”劳务合作项目还将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促进珠三角技工院校与东西北地区技工院校、培训机构之间的跨区域合作,组织珠三角技工学校在培训力量薄弱的东西北地区设立分校区、分教点,构建覆盖全省的技能培训骨干网络,结合东西北地区产业布局,建立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质量高的公共实训基地。(编辑:吴珊) 记者/刘茜 通讯员/张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