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广东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殷切的期望 率先崛起的动力——汪洋河源调研纪实
2009-08-15

  夏日雨后的河源大地风和日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处处草木葱郁,一派生机勃勃。

  7月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第一次来到河源,翻山越岭,风尘仆仆,深入农村基层、工业园区视察工作,察民情、听民意、访民生,深入考察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期间,汪洋和省委常委、秘书长肖志恒,省政协副主席温思美以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市委书记陈建华、市长刘小华的陪同下,重点了解我市践行科学发展,推进“双转移”工作情况。

  “河源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发展环境有较大改善,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推进科学发展的思路。当前河源正处于爬坡上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考验。河源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乘势而上、率先崛起,努力在全省山区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路,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汪洋在考察中肯定河源加快发展取得的成绩,并进一步指明了河源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这对正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河源广大干部群众,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20年再造了一个城市”

  23日上午,汪洋到市群艺馆考察河源建市20年成就展和城市规划展。

  成就展上,一组组数据、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生动展示了20年来河源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昔日封闭落后的小山城,如今已变成了一座新兴现代城市。汪洋兴致勃勃地观看展览,认真听取介绍,不时询问有关情况。他深有感触地说,河源建市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龙川是河源交通的节点,应充分发挥其交通枢纽作用。”汪洋指着河源交通规划图上的京九铁路龙川编组站说,古邑龙川,当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河源市中心城区多大面积?规划区、建成区情况如何?”汪洋站在河源城市规划模型前发问。

  陈建华向汪洋介绍河源加强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正在实施以“一湖两江三园四山五城”为重点的规划建设工程,建设适宜人居、旅游、创业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规划是龙头,是生产力。看了河源城市规划,感到规划是气派的、上档次的,令人振奋!河源,相当于20年再造了一个城市。”汪洋笑着说。

  “富规划,穷建设。规划要超前,城市建设应量力而行,让老百姓真正受惠。”汪洋说,规划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城市规划建设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好产品要占领大市场”

  汪洋对推进“双转移”工作十分关注,下乡调研首站就到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园,这里是河源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较集中的工业园区。目前,东源产业转移园共引进项目74个,合同投资总额36亿元,项目到位资金15.85亿元,所有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工业产值预计达52亿元。

  落户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园的陆宇皇金建材(河源)有限公司从深圳转移过来,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蛭石防火板材制造的核心技术,是目前中国(亚洲)规模最大的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蛭石制品企业之一。

  “皇金板材产品研发的核心技术是否达到国际水平?产品市场开拓如何?”汪洋显然对这一具有防火和绝热性能的新建材产品颇感兴趣,不时向企业负责人询问有关情况。他观看了皇金板材在1200度高熔点不燃烧的防火隔热实验,并亲手摸了摸刚被燃烧实验后的板材是否热,验证该板材防火隔热效果。

  “皇金板材是新时代替代木材的革命产品,也是绿色产品、节能产品、环保产品,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市场空间巨大。皇金板材制造的核心技术好、自主创新能力强,要积极开拓市场,进军建筑、冶金、化工、石油、电力、轻工、船舶、农业、环保等领域,扩大市场规模。”汪洋说。

  “皇金板材是好东西,关键是好东西要卖出好价钱,占领大市场。”虽然已超过了原定的考察时间,汪洋仍意犹未尽,临行前对企业负责人叮嘱道。

  “灯塔盆地成为河源未来经济增长极”

  夏天的灯塔盆地,丘陵纵横,绿树掩映,生机无限。

  23日上午,汪洋顶着烈日,实地考察了灯塔盆地,仔细察看了河源市ETM卫星影像图、灯塔盆地地区卫星影像图,并听取了我市灯塔盆地产业转移园发展规划情况汇报。

  灯塔盆地位于河源市中心腹地,范围包括东源县的灯塔、涧头、双江、顺天、骆湖、漳溪、船塘、上莞,连平县的忠信、高莞、油溪、三角、大湖、绣缎,和平县的合水、公白、礼士等17个镇,总面积1941平方公里,盆地内多为25度以下的山坡丘陵地,是广东地区少有的大盆地。

  在灯塔盆地,陈建华就灯塔盆地产业转移园发展规划从区域、土地、开发成本、水电、劳动力资源优势等进行了专题介绍。

  “河源产业转移园区建设见事早、建设快、见效快。”汪洋对我市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河源的产业转移园发展规划能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来考虑河源的园区建设,能从省外、省内园区建设来进行比较考虑河源的园区建设,能从河源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来谋划园区建设,很有远见,令人振奋。河源产业转移风生水起,承接产业转移已初见成效。

  汪洋指出,省委提出要将产业转移作为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的一篇大文章来做,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河源要着眼于广东新一轮大发展,抢抓机遇,进一步细化产业转移园发展规划方案,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使之成为河源未来经济增长极。

  “打造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

  河源推进“双转移”工作情况是汪洋此行考察的重点。

  23日上午,汪洋来到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园。区内主干道路已基本建设好,土地平整工作已经完成,目前已有多家企业进驻建设。

  “你们为企业提供什么服务?”汪洋问和平县主要负责同志。

  “做好通水、通电、通路和绿化美化等基础建设,帮助企业把地征出来,同时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

  “园区准备承接哪些地区的产业转移?”

  “主要来自深圳等珠三角城市。”

  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园重点打造钟表产业集聚基地,首期规划占地25万平方米,落户钟表企业23家,元美精密五金有限公司就是从深圳转移过来的,主要生产钟表及五金配件。

  “转移到了山区,感觉怎么样?”汪洋问。

  “虽然运输成本提高了点,但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很划算!”企业总经理吴朝东回答。

  “你的回答更坚定了我们抓‘双转移’的信心!”汪洋说,欠发达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既能发展经济,又能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创业,还能减轻企业成本、增加生产效益。“双转移”是“双赢”、“多赢”,是山区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和平的钟声将响彻世界!”深港钟表商会主席张威明告诉汪洋,他正在发动200多家,包括瑞士、日本的钟表厂家到和平县投资设厂。目前,和平县已成立钟表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等机构,省级钟表检测中心也将设在和平县,这里将成为“钟表之都”。

  “有了集聚效应,有了规模生产,交易和生产成本就能不断下降,产业就更有竞争力!”考察中,汪洋反复强调,产业转移园区要做好规划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不断优化产业配套,并引导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村干部要带领群众致富”

  村民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山区贫困落后的根源和出路在哪里?这是汪洋最为关注的问题。

  23日上午,和平县合水镇中和村农家腐竹加工厂一片繁忙,村民们抓住雨后初晴的时机,加紧进行腐竹的加工和晾晒。

  上午10时许,汪洋来到中和村腐竹加工厂,探访正在劳作的村民,这让大家十分惊喜。汪洋走进闷热的加工作坊,认真察看村民进行腐竹加工,兴致勃勃地听大家讲解腐竹加工的技术要领和生产流程。

  谈得兴致处,汪洋学着村民的样子,亲手用筷子长的竹片从热气腾腾的池中挑起腐竹晾晒在池子上方的竹竿上。

  “你办的腐竹加工厂一年收入有多少?”汪洋问腐竹加工专业户吴小青。

  “年收入大约五六万元。”吴小青笑着说。

  当汪洋关切地问及加工厂腐竹销量、销路等情况时,“我这里加工的腐竹供不应求,销路太好了,一年可卖七八万元。”吴小青兴奋中不经意透出“老底”。

  “看来你加工的腐竹销售还真不错,转眼间你的年收入就涨了一两万元。祝你明年收入超10万元。看到你们发财,我们就高兴了。”汪洋笑着对吴小青说。他的平易近人感染了在场的领导干部和村民,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声。

  “腐竹加工厂搞得不错,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吗?”汪洋问中和村支部书记王均然。

  “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较多。”王均然说。

  “村里青年要求入党的人多吗?”汪洋问。

  在听到青年积极要求入党的回答后,汪洋说,山区群众要致富,离不开上面的扶持,但关键是靠自己努力。村干部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汪洋强调,加快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和政府有责任让山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农房改造要突出地方特色”

  在和平县合水镇中和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汪洋问合水镇领导:“建这样一幢新居要花费多少钱?政府补助多少?农户自己掏多少?”

  当听说农民还要掏2万元才能建成新居时,“村民有没有出去打工?”“村民有什么收入来源?”等等,在如火的骄阳下,汪洋问得十分仔细,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农房改造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土’就要‘土’得有特色。”汪洋说,河源是客家地区,农房改造规划可优化、增加客家文化元素,如在屋檐、窗口等单体设计上勾勒客家围屋风貌,突出地方特色,使之具有地方代表性。

  汪洋还信步走进路边一幢农家新居,与今年70多岁的谢伯亲切交谈,了解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及农房改造情况。

  汪洋说,要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山区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农民群众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如果能改善公共服务,让他们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享受到大体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也就缩小了生活差距。省委、省政府将逐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探索建立对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机制,帮助欠发达地区的老百姓提高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扶贫开发方式,特别是针对山区群众危房和泥砖茅草房比较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弱等情况,加大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力度,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河源要乘势而上率先崛起”

  作为我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正在紧张施工建厂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掀起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高潮。

  汪洋十分关注山区工业的发展,先后察看了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龙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西可通信有限公司。他一边参观车间,一边向企业负责人询问企业生产销售、工人工资待遇等情况,勉励企业做强做大。当得知这些企业吸收了大量当地劳动力时,汪洋非常高兴,鼓励企业为解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全省27个工业产业转移园区中,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先行一步,但也存在企业规模不大等困难。了解这些情况后,汪洋说,加快推进“双转移”工作是全省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河源要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不断完善建设、增强园区的承载力,多渠道抓好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汪洋指出,当前河源正处于爬坡上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考验。从全省看,河源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县域经济薄弱,生态环保压力增大,农村贫困人口较多,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差距还比较大,欠发达的落后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

  汪洋指出,河源乘势而上,首先,要乘多年快速发展的气势。近几年河源的快速发展,充分证明山区完全可以在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也正是这种发展气势,有效地突破山区干部群众发展的心理约束和思维定势,形成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要乘产业转移的大势。去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珠三角企业下决心进行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正是大势所趋,谁抓住了这个机会,谁的发展就能再上新台阶。再次,要乘科学发展的声势。我省在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良好声势,进一步优化了科学发展的环境,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开始重新考虑新的发展模式,这也有利于山区更好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乘势而上、率先崛起,河源不能走传统的以牺牲资源、环境和老百姓健康为代价的发展老路,而是要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路,真正成为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汪洋强调,乘势而上、率先崛起,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要始终坚持发展以人为本;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汲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教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河源作为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水源地,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乘势而上、率先崛起,河源必须在体制上带头改革创新,要勇于突破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格局的制肘。乘势而上、率先崛起,必须不断提高山区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他们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也就缩小了生活差距。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力度,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编辑:吴珊)

     相关链接
    ·官方澄清“珠三角9城市将合并”消息属外媒
    ·广东副厅级官员称工资买不起房 儿子睡奶奶
    ·广东某银行多地储户存款被清零 系操作失误
    ·“三点式”美女举牌卖神医 年薪千万寻买主(
    ·黄华华:限制买车削弱幸福感 将整顿改革公
    ·广东佛山调查:3成90后务工者春节后不愿再
    ·广州警方被质疑造伪证 致四名少年获罪入狱(
    ·领导干部应从“熊牛论”中听到什么
    ·丹霞山申遗成功后游客首破300万 旅游收入6.
    ·广东丹霞山元旦间出现云海景观 如置身仙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