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笪桥镇高志塘村现有240多人,大部分在广州务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油漆装修村”。该村村民在广州有房屋4.7万平方米,每月租金收入100万元,有小车47辆,大学生30人。富裕的新型农民在山清水秀的乡村盖起一幢幢漂亮雅致的别墅,俨然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乡村景象。这是化州市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的一个缩影和成功范例。
化州共有农村人口120万,农村劳动力达60多万人,富余劳动力近40万人。化州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脱贫奔康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推动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系统化。到2008年末,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有33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53%,呈现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格局;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16元,其中外出从业收入278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5%。据不完全统计,化州外出务工经商成为拥有10万元以上资产的大小老板6万多人。
当初,化州一批能工巧匠纷纷向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地区转移,在珠三角落户的大约有2万多户,约10万人。最早转移最具竞争力和特色的是建筑业,随后逐步向二、三产业广泛转移,扩展到各行各业,转移的足迹除广东外,遍布云、贵、川、桂、琼等地。
后来通过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近洗脚上田进城入镇,实现了由远及近、向非农产业的“梯次转移”。
化州市注重培育致富能力强的领头人,带领群众闯市场、奔小康,发挥一带十、十带百的连锁转移效应,实现劳动力转移的“五大转变”,即由“盲流”到“明流”转变,由体力到智力转变,由体能向技能转变,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由分散向集聚转变。如林尘镇长步村共有30多户村民,一直在东莞从事家私行业,镇、村党组织给予积极扶持和指导,经过多年打拼,终于站稳了脚跟,开辟了市场,在长安镇形成了3公里长的“家私一条街”,全村200多人全部迁移到长安镇。
如今,化州逐渐形成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专业村”,有笪桥镇的高志塘“油漆装修村”、那务镇的长岭“建筑村”、林尘镇的长步“家私村”、合江镇的禾塘岭“糖水村”、中垌镇的高丰“运输村”等,在输入地打响了劳动力转移的特色品牌,形成了一个个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化州市委、市政府引导劳务输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次转移”、二次就业。这些先富起来的新型农民纷纷带着资金、技术和项目返乡创业,成为化州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成为实施“双转移”的一支奇兵。如杨梅镇农民梁创齐回乡投资5亿多元建设星河国际假日酒店;陈培从深圳带回资金和技术,在化州创办民生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等。
编辑:钟素萍 记者/张海燕李文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