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广东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广东地震预警系统大概5年后建成
2011-03-12

  连线广东

  南都讯 日本此次地震[DiZhen]损失惨重,专家白毅平称,日本应急体系还是相对完善的,损失严重主要还是因为地震[DiZhen]强度大,加上离岸近,应急响应的时间会非常短。而广东的预警系统大概在5年后才能建成。

  此次地震[DiZhen]应该没有预测到

  目前,中国可以从日本海啸[HaiXiao]中吸取什么教训,专家们都表示现在分析还为时太早。广东省地震[DiZhen]监测中心副主任黄腾浪则说,这次海啸[HaiXiao]地震[DiZhen]应该是事先没有预测到:“地震[DiZhen]预测比较难,很难预测。只能发生后预警,日本有预警系统。”

  黄腾浪介绍说,广东省的海啸[HaiXiao]预警系统由多个部门共同建造,地震[DiZhen]局的角色,一是判断地震[DiZhen]所处的位置,深度够不够———不是地震[DiZhen]的深度,是发生地震[DiZhen]的海洋深度。

  地震[DiZhen]局的第二种角色就是判断地震[DiZhen]发生的类型,海里发生地震[DiZhen]后海水会起伏,有走滑型和下降型的。

  海洋局根据国际上的海啸[HaiXiao]监测系统,观测海水传播的波长以及高度等,再做出判断。海洋局通过预警系统通知沿海的人和生产单位,进行必要的避险。

  “海啸[HaiXiao]浮标”造价上亿

  “海啸[HaiXiao]信息由海洋局制作和发布,”白毅平说,监测信息的获取途径有三种:海洋局在沿海的海洋站监测———“海洋站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因为测到的时候,海啸[HaiXiao]已经到你面前了”;卫星遥感资料———“缺点是一天两次经过南海海域,有滞后性”;最先进的还是造价上亿的“海啸[HaiXiao]浮标”:可以实时监测水位变化,马上可以知道海啸[HaiXiao]波传到这个位置,有多高。

  如果海上浮标测到海啸[HaiXiao]波,基本上可以预测海啸[HaiXiao],很有效。据悉,美国有超过40个海啸[HaiXiao]浮标,去年11月中国首次在南海放置了两个海啸[HaiXiao]浮标。

  黄腾浪说,要建好地震[DiZhen]预警系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广东的预警系统大概在5年后才能建成,”黄腾浪说,北京有一些试验性的成果,“但是建好后没发生过地震[DiZhen],没有验证的机会。”

  “广东的预警在未来5年内在粤东、潮汕建密集的台网,地震[DiZhen]发生后会传播,他就可以给这边(珠三角)发出警备信息,做一些必要的应对措施。但是要通知人们疏散比较难,日本每年有地震[DiZhen]应急演练,民众还是能应付得了的。”

  避免灾难 人还是主要因素

  据悉,广东地震[DiZhen]局的速报水平在全国走在前列的。

  如果国际监测,大概3分钟就能测出地震[DiZhen]的信号指标;国内1分钟内能自动判断。不过,要精确判断类型的话,时间就比较长。

  从地震[DiZhen]发生到预警,短短的十几秒到几十秒,人们能做些什么呢?“不是人去操作的。人反应慢,更多采用自动化的。如果人训练有素,可以躲在跨度小的房间里,起码掉下来有东西支撑;但是非训练有素的,在教室里可能夺门而逃,可能引起践踏。所以避免地震[DiZhen]、海啸[HaiXiao]等各种灾难,人还是主要因素。有没有训练,有没有掌握这种知识,还是很有用。”

(编辑:SN021)
     相关链接
    ·东莞男子群发招嫖短信被刑拘
    ·广东地震预警系统大概5年后建成
    ·15岁网瘾少年涉嫌杀死自己母亲和妹妹(图)
    ·政协委员张力:广州要建25万套保障房超出需
    ·父亲入院残疾女儿发帖求救 希望缓解药费之
    ·日本地震时广东714人在日旅游未发生伤亡
    ·深圳市长称加强互联网立法深圳可先行先试
    ·城中村动迁10个月23栋房子未拆 钉子户被诉
    ·今年广东省新农合补助均提至200元
    ·广东向云南盈江灾区捐赠500万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