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杨清 核心阅读 1958年,柳工从上海华东金属结构件厂一部分搬迁到柳州起家,50年风雨兼程,2008年柳工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各类工程机械整机销量超过3.8万台,销售收入、盈利能力、劳动效率、装载机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行业前列,先后荣获中国500强企业、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称号,被誉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示范旗帜;。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柳州并不具备冲击世界高端技术的条件,但在这里却诞生了;中国装备制造业领跑者;,业界专家称之为;柳工现象;。 今年7月8日,印度中央邦印多尔市,柳工在海外的第一个生产基地――总投资近两亿元的印度工厂在此举行开业投产庆典,此举标志着柳工在国际化进程中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国际化制造方面再次领先同行。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的排头兵;,柳工近年来的发展完全可以用;高速;两个字来形容:从2000年到2008年,柳工整机销售增长了12倍,利润总额增长了62倍,主打产品装载机从2831台增加到28900台,增长了10倍。 今年上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柳工路面机械逆市上扬,压路机销售928台,占年计划的70%,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313台,同比增长19.47%,实现利润3236万元,同比增长245%。柳工的部分产品虽然在金融风暴中销量同样下滑,但柳工表现出比其他企业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深受同行的敬佩。 柳工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华说,柳工近年来之所以获得快速发展,从一个普通工程机械国有企业成为;中国工程机械的排头兵;,最重要的是做了三件事: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国际化。 技术创新:让柳工;一路领先; 核心阅读 ;柳工之所以在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始终站在前列,没有被跨国公司挤垮,就是因为柳工有3到5个核心技术。柳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对手赶超的难度就越大,附加值就越多。; 谈起技术创新,王晓华一语道破柳工;一路领先;的秘诀。 对高原特种装载机的研发,体现了柳工人对技术创新;永无止境;的追求。 在高原4000米地区,机械设备如同一个人,在缺氧条件下也会运行艰难。早在1998年初,柳工就决定为修建青藏铁路研制高原型特种装载机,并开始进行适应于4000米至5000米高原环境的特种工程机械的研发。 2000年10月,柳工研发人员在昆仑山开始了ZLG50G样机的高原试验。经过系列实验,各项技术优于国家标准,专家们对柳工生产的我国第一台ZLG50G高原型行程轻便式装载机给予高度评价:填补了国际空白,属国内外首创。 随着ZLG50G高原特种装载机的高原适应性技术成功应用,柳工先后研发了适合高原使用的30、40、50系列高原型装载机投放市场。目前,在青藏高原装载机市场,柳工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 ;高原机;的成功,只是柳工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柳工人对挖掘机的研发,同样鲜明地体现了柳工人敢于突破、敢争第一、敢于创新的精神。 挖掘机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技术含量最高。长期以来,国内挖掘机市场95%的份额被合资或外资企业垄断。 柳工人不信邪,迎难而上,与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合作开发,研制WY40液压挖掘机,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998年获得国家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柳工从此步入挖掘机行业。 柳工挖掘机系列产品的开发,改变了柳工在市场上以装载机单打独斗的局面,成为柳工的第二大系列产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柳工挖掘机成为中国挖掘机民族品牌的一面旗帜。 柳工成立50年来,装载机产品技术在同行中始终占据领先地位:系列装载机采用了20多项新技术,取得了46项国家专利。今天,在国内不少企业还在生产柳工第一代产品的时候,柳工已经在生产第三代产品,并储备了诸如;智能化工程机械;等第四、第五代产品技术。 ;永远与第一携手同行;,这是柳工人勇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潮头的秘诀。 如今,柳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经成为柳工创新的前沿,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发展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下一页
第[1]
[2]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