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海南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陈辞:海口普通居民要8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套房
2009-04-30
  海口市委书记陈辞调研后提系列建议:直接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购房补贴   “海口普通居民要想在海口购得一套地段一般、面积合适的房子,也要8年不吃不喝才行,最低收入家庭更是要20年!”昨日上午,在海口市委2009年度理论研讨会上,海口市委书记陈辞阐述了他负责调研的课题“保障性住房供给问题研究”。   陈辞表示,目前,海口保障性住房供给对象的界定标准偏低,门槛较高,保障范围偏小。此外,还存在着“政府新建保障性住房成本比较大”等问题。   在会上,陈辞提出了一系列好的建议,比如“海口应该建立动态的保障住房对象界定标准,因地制宜选择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等。   2个问题   ●保障性住房供给对象的界定标准偏低   “目前,保障性住房主要是两大类:一是廉租房,二是经济适用房。”陈辞说,目前,海口保障性住房供给对象的界定标准偏低,门槛较高,保障范围偏小。海口确定的2008年廉租房保障对象的进入标准是: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3612元,且人均自有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0平方米。   陈辞说,目前海口居民的住房消费能力比较弱,大部分居民买不起商品房,需要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根据对海口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进行分析表明,海口普通居民要想在海口购得一套地段一般、面积合适的房子,也要8年不吃不喝才行,最低收入家庭更是要20年!   ●政府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成本比较大   陈辞说,目前海口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以政府新建为主,为此付出的成本较大。海口市廉租房造价在2800多元/平方米左右,与市场上普通商品房住房的差价不大(2008年海口普通商品住房均价4127元/平方米,仅为廉租房造价的1.4倍)。今年新建2575套12.8万平方米的廉租房,虽然中央补贴3863万元,但地方需投入3.2亿元(按2800元/平方米的综合成本价计算),按国债利率水平计算,这笔资金每年仅利息收入就达1100多万元。   3点建议   ●住房保障对象应考虑进城务工和创业人员   陈辞说,住房保障标准有两条:一是住房面积方面,可适当放宽标准,比如经适房面积,可根据海口市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生活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面积标准。二是收入方面,应引入房价收入比来确定住房保障家庭收入线。此外,保障对象还应考虑进城务工和创业人员,可界定有固定工作、稳定收入、工资年限等准入条件,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新建住宅小区要求配建一定比例的廉租房   “廉租房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应以政府建设为主,租赁为辅!”陈辞说,政府建设包括政府划地新建和开发商配建后回购。开发商配建,主要是利用政府行政资源,在新建普通商品房住宅小区时,限定条件要求配建一定比例的廉租房,这是在政府直接新建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一个比较现实的途径。   ●直接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购房补贴   “经济适用房应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的办法来解决。”陈辞说,经适房可考虑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开发商配建。政府从土地供应、规划指标、建设标准等方面向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项目倾斜,保证合理的供应规模,同时规定开发普通商品房住宅小区时,政府按一定的配建比例和一定的价位回购商品房,用作经适房。2.实施货币直补。政府不再划拨土地建设经适房,而把土地公开出让,所得净收益作为经适房专项补贴基金,不再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低价住房,而是直接发放购房补贴。
     相关链接
    ·海南: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增速全国第一
    ·海南:3年花72亿元完成5项重点医药卫生改革
    ·海南:已有61%城镇低保家庭获廉租住房保障
    ·海口2737辆机动车即将报废 开上路罚款2000
    ·海口2.14亿元启动校舍安全工程 新增万个学
    ·海南23人渎职侵权被查 10人任局长等领导职
    ·海南关于加强治理车辆超限超载的通告
    ·海南中小学校防雷合格率几为零 安全状况堪
    ·海南生猪价格持续回升 养殖户一头猪能赚80
    ·保亭利用“电子眼”监控脏乱差 节约管理成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