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发展纪实 |
2009-08-15 |
|
曙光初现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彭青林 实习生 许姗姗
一道曙光冲破了琼中山林间迷蒙的雾霭,天渐渐亮了。熹微的晨光勾勒出山林中农民忙碌的身影:采桑喂蚕、采蜜、割胶、喂山鸡、种南药、种水果……在琼中,农信社小额信贷项目全新的资金、技术、理念推动着农民们侍弄庄稼的一举手一投足。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两年来,遍布全省的388个服务网点如血管一般深深地扎入琼州大地,将资金和其他服务源源不断输送到山乡渔村,有力地支持了“三农”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海南发展银行关闭10年后,海南终于又有了一家自己的地方金融机构。这对于一个摆脱了泡沫经济创伤,正待扬帆远航的省份来说,无疑弥足珍贵。两年来,省农信社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渐显身手,特别是一系列支农惠农金融产品成效明显、影响卓著。对此,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评价说,海南农信社展现了中国“草根金融”的一道曙光。
发展之中见曙光
从全国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
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两周年之际,一份来自中国银监会的资料显示,2008年度海南省农信社资产质量改善等主要指标进步度在全国中小金融机构排名第一。
这个第一,足以让人感到惊讶。放在两年前,省农信社呈现给人们的除了迷茫就是失望。
光全国倒数第一的头衔就有一大串:全国最后一个参加改革、最后一家挂牌的省农信联社、资产质量最差、历史包袱最重……从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省农信社走过一段艰辛的历史。
1999年,当时省内唯一的地方金融机构海南发展银行在泡沫经济的冲击下被迫关闭,在海南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一个难以抹去的阴影。海南其他金融机构同样伤痕累累,农信社也不例外。
对于金融企业状况的描述,财务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硬指标”。截至2009年7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95.19亿元,比挂牌时增长81%;各项贷款余额109.03亿元,两年来增长93.11%;不良贷款余额22.36亿元,不良率20.51%,下降45.06个百分点。2009年1-6月,海南全省农信社轧差盈利,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首次扭亏为盈。
两年之间,省农信社面貌焕然一新。
时间回到2007年8月10日,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的日子,老天爷用一场风雨作为贺礼。在风雨中为省农信联社揭牌的省领导也巧借这场风雨作贺:“风生水起,财源广进。”
今天,站在两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两年来省农信社的改革历程似乎都在那一天的风雨中得到了最好的注解。走过风风雨雨,方迎来风生水起。
面对两年来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农信人并没有陶醉,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即使在取得这样的进步之后,省农信社的整体财务指标还远没有变得“漂亮”。规模小、基础差,农信人依然任重而道远。审慎开拓、稳健创新、快速持续发展,是农信社追求的目标。
“这点成绩不值得骄傲。海发行的关闭是一面镜子,天天照着我们,让我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管理银行,笑到最后才是赢家。”省农信联社理事长吴伟雄说。
改革之中见曙光
管理、产权、服务,改革“三箭齐发”
问君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如果你不是飞上月亮而是来到琼中,竹朗村会捧出柔滑的蚕丝,上水村会捧出甘美的蜂蜜,番道村会捧出七彩的山鸡。
这些都是全县闻名的农民致富“法宝”。还有一个“法宝”更有名,就是农信社的小额贷款。正是在小额贷款的扶持下,这些原本封闭落后的山村变成了特色经济专业村。在琼中,农信社贷款余额占全县同业市场份额的79%,其中涉农贷款占全县同业市场份额的74%,是当地当之无愧的服务“三农”主力军。省政府明确要求在全省推广小额信贷“琼中模式”,目前,省农信社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4亿元,惠及农户19万户。海南已成为全国小额信贷方面发展最好、增长最快的地区。
小额贷款,一个世界性金融难题。为什么一个刚刚起步、实力弱小的地方金融机构能做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