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潜力 |
2009-06-17 |
|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粮食种植业效益低以及受世界粮食市场的冲击,进一步加快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势在必行。
一、黑龙江省种植业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的种植结构在50多年的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四大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并形成了专业化、区域化布局。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先后登上了400亿斤、500亿斤、600亿斤、700亿斤和800亿斤五个台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的总体平衡做出了突出贡献。
1、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1980~2007年,黑龙江省农作物、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均呈现出增长趋势,其中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1980年的83.9%提高到2007年的90.9%。2007年黑龙江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189.9万公顷,比1980年增长317.5万公顷,升幅为36.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082.1万公顷,比1980年增长350.3万公顷,升幅高达47.9%。水稻、玉米、大豆的播种面积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三种作物2007年播种面积分别为225.3万公顷、388.4万公顷、380.9万公顷,比1980年分别增长为204.3万公顷、200.0万公顷、217.9万公顷,增幅依次为972.9%、106.2%、133.7%。2007年黑龙江省小麦播种面积为23.3万公顷,比1980年减少187.2万公顷,降幅为88.9%。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有一定发展,但占的比重低。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之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发展迅速,但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低,经济作物占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大约在10%左右,而且各年的播种面积有一定起伏。经济作物主要以甜菜、亚麻、烤烟、北药和油料为主。但近年来,甜菜生产下滑,蔬菜、瓜果类等提升较快。2006年,全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10.6万公顷。2007年,高效经济作物、饲料饲草作物呈增长态势,可分别发展到116万公顷和26.67万公顷。伴随畜牧业的发展,黑龙江省饲料作物也有了一定的发展。2002年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4.9万公顷,占作物播种面积的1.58%,2003年快速发展,达到29.7万公顷,占作物播种面积的3.1%,2005~2006年稳定在2%左右。
二、黑龙江省种植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种植业结构调整效果不佳。黑龙江省政府于2000年5月发布《关于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拉开新一轮农业战略性调整的序幕,提出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改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牧主辅换位”的目标。2000~2006年,畜牧业得到快速跨越式的发展,而同期种植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2006年粮经饲作物播种面积比例86:11:2,远未实现《意见》中“至2005年调整到60:21:19”的目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比2000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而蔬菜作物下降1.6个百分点,药材仅提高0.1个百分点。优质绿色食品播种面积增加较大,播种面积比例由2002年的9.8%上升至2006年的26.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品种及品质结构调整有待改善。2008年全省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占粮食面积的90%,绿色粮食种植面积达286.67万公顷,继续保持绿色食品第一大省的地位。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优质品种中粮食作物品种多,小杂粮和经济作物品种少;二是高产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三是普通品种多,名牌品种少。四是品种结构调整的科技含量低,面积的调整大多是适应性调整,科技含量的提高才是战略性调整。
3、种植业结构调整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黑龙江省高油大豆、专用小麦、肉牛和专用玉米产品品牌没有得到全国品牌评估体系的认可,主要是由于质量问题。大豆的出油率较低;小麦的面筋强度较差,大部分品种稳定时间较短,拉伸面积较小;玉米品质不优、类型不专,收获期籽粒含水量高;肉牛产品以低档产品为主。这些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产品品牌的发展,已经在无形之中影响到黑龙江省农产品竞争实力。(编辑:孙丽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