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易居统计数据,今年1-6月份,南昌楼市新增供应量95.51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7.75%,新增供应套数8318套。7月份新增供应量18.63万平方米,略有增加。与此同时,六、七两月均有两周出现新增供应量为零的情况。 tujian.org
据统计,1-6月份,南昌市商品住宅供求比为1:2.52,新增供应量持续下跌使得供求矛盾进一步加深。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近上市楼盘多属存量房源◎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酷暑难耐,8月原本是楼市传统的淡季。然而经历8月第1周楼市成交量3.65万平方米的下滑后,本月第2周,楼市成交量又迅速翻番,达7.28万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成交量的快速上升,与开发企业积极的营销密不可分。楼王、盛大开盘、加推等一时间成为近期楼市的关键词。然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近期新开盘的十余个楼盘中,多数房源为数月前甚至1年前的存量房源,并非最新取得预售证的新增供应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8月1日,象湖周边某中高档楼盘以6800元的均价,将其宣称的最后楼王高调开盘,当天140余套现房,销出大半。然而从南昌市房地产信息网上查看到,该号楼房源2008年11月6日即已取得预售许可证。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红谷滩板块的天赐良园最近似乎异常火热,从高层30号楼到别墅,再到近期积极预热周末推出的29号楼,可谓活动不断。然而南昌市房地产信息网同样显示,天赐良园29号与30号商住楼早于2008年7月中下旬即取得预售许可证。而其所有别墅,更是早在2007年1月就已全部拿到预售许可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8月8日推出VIP卡销售,预告9月12日开盘的新城国际花都3号楼,位于北京路高新段,其实属于2008年2月的新增供应量。博泰魏玛峰尚打出广告称,全新房源新品上市,然而南昌市房管局局官方网站显示,博泰魏玛峰尚16号住宅楼最晚于2009年4月取得预售许可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两月有四周新增供应量为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增供应量即商品房最新取得预售许可证的面积。继6月第1周与第4周两次出现新增零供应量的情况下,7月第3周与第4周,南昌楼市新增供应量再次连续为零。据易居半年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南昌楼市新增供应量95.51万平方米,同比下跌27.75%,新增供应套数8318套。7月份新增供应量也仅为18.63万平方米。但2008年与2007年上半年南昌楼市新增供应量分别达到132万平方米与181万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方面是新增供应量的急剧减少,另一方面楼市的成交量却出现骤增。1-6月份,商品房成交量240.59万平方米,同比上涨217.61%,成交套数22389套同,仅半年时间,南昌楼市成交量已全线超出了2008年楼市全年的成交总量。分区域看,包括东湖区、西湖区、红谷滩区、青山湖区、高新区、青云谱区、经济开发区、湾里区8大区域在内,仅湾里区的新增供应量4.09万平方米,超过其成交量3.65万平方米。其余7个板块,新增供应量绝大多数远远低于成交总量。红谷滩板块新增供应量与成交量均排第一,其新增供应量仅35.42万平方米,成交总量达到93.55万平方米。东湖区新增供应量19.76万平方米,成交总量36.88万平方米;而其中青山湖板块新增供应量仅8.11万平方米,其成交总量却达到31.77万平方米。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供不应求趋势亟待扭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增供应量的减少伴随成交量的增加,导致的结果便是供求关系的反转——供不应求的现象开始出现且逐步加深。1-6月份,南昌市商品住宅供求比为1:2.52。在楼市最火的2007年该数值是1:0.83。2008年11月之前,楼市仍一直保持供大于求的局面。2008年9月,楼市供求比甚至出现了1:0.2的局面。2008年12月份开始,特别是进入今年以来,供求关系开始彻底改变。今年3月和6月,比值一度达到1:4.9与1:4.1,供不应求的局面尤为明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市场人士透露,名门世家最晚于2007年4月拿到33号商住楼预售许可证之后,再无新增供应,近日才传出其三期动工在即的消息。新建县楼盘布莱卡小镇也称近期将开建后期楼盘,同样历经一年多停工停建。经历去年楼市不景气的市场之后,一方面江浙与广东一带的外来开发商,权衡南昌与沿海地区投资与回报比,将大多数把资金抽出;另一方面,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政策对房地产的态度不甚明确,谨慎对待是多数开发商采取的方式。鉴于此,不少项目缓建停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认为,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督促有关开发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发早已取得土地的项目,不得借故囤积土地,不得捂盘;与此同时,适当加大土地供应量,以调节南昌楼市供不应求的格局。 tujian.org
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南昌市商品住宅供求情况比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记者熊凤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