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来东风第一枝 记开全国农贸市场先河的北行农贸市场 |
2009-04-30 |
|
10月23日,记者来到北行农贸市场采访,工商皇姑分局原市场管理科长、亲历了北行30个春秋的处级调研员李海和现任北行农贸市场工商管理所所长李云平,共同回顾了“北行”令人难忘的发展历程。
1979年1月10日,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全国第一家农贸市场——北行农贸市场正式成立。当时,在那条不宽的小街两旁马路牙子上摆摊叫卖鲜鱼、蔬菜的进城农民、回城知青等,便成为全国第一批个体劳动者。
在国家工商总局刊载的《改革开放30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事记》所列的90余件“大事”中,“沈阳市工商局在省、市、区三级领导的支持下,首先恢复、培育了全国第一个农贸市场—北行农贸市场”位列第六。
1978年前后,国家政治、经济开始“拨乱反正”,农民们悄然在自留地里种上了茄子、土豆、辣椒……丰收后自家吃不了,便偷偷把菜带进城里卖掉,换点儿零花钱……就这样,在沈阳城乡接壤处的三台子地区,出现了少时三五成群挎筐叫卖,多时几十人在马路牙子上摆摊出售农产品的自由市场。一时间,进城卖菜的农民越来越多了,自由市场开始活跃起来。
可是,由于“左”的思维惯性,有的人提出:“自由市场,那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吗?”
当时的市领导在深入研究后果断拍板:三中全会允许农民种自留地,他们把吃不了的东西拿到城里交换一下,农民高兴,市民欢迎,是一件好事。
1979年1月10日,沈阳市皇姑区北行农贸市场正式成立了。尽管当时这个市场仅有1000平方米,而且仅为路旁地摊式的,但它如同一粒希望的种子,很快在沈城生根发芽。没多久,沈阳铁西区九路、沈河区大西、大东区大东门等地方陆续出现了农贸市场……
可是,市场开业后,新的问题出现了:农民一早上市的鲜嫩的韭菜、黄瓜等,在露天地摊上晒一阵儿就蔫了,新鲜的猪肉因地摊尘土飞扬一会儿就变色了……
应该建一座能防风雨严寒的封闭式的“北行”。时任市场工商所所长的谢庭豪,向区委、区政府提了建议和方案。老谢和工商所的同志们很快从工厂买来预制板、石棉瓦等干了起来……
1980年6月15日,一座钢筋骨架、塑料盖板、水泥货床的1600平方米的“新北行”建成了。当天,由国家工商总局主持,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工商系统的500多人参加了现场会。此消息传出,当年全国各地来北行农贸市场“取经者”达2万多人,参观后都说开眼界,回去要学着干。当年,先后到北行采访的还有40多个国家的5000多名记者,他们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中国出现了“自由市场”——沈阳皇姑北行。北行由此而“全球驰名”。
“那时,北行市场最多时有上千业户。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北行农贸市场一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农贸市场……”李海感慨地说。
北行农贸市场先后于1991年、1994年进行了改造扩建,成为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拱形大厅;2000年,北行又被改造成经营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大型楼式市场。目前,市场商品品种已发展到21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成交额达12亿元。
“北行,多年来除了发挥了人民群众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功能外,还发挥了多项重要功能……”现任市场工商管理所所长李云平说。北行市场多年来不仅成为一大批民营企业家的摇篮,还安置下岗职工、待业和创业人员3600多人。它连续4次获得“全国文明市场”称号和各种荣誉300多项,先后接待全国各地5万多人次的参观考察。
东风夜放花千树,君是春来第一枝。北行农贸市场正续写着新的荣誉和辉煌。
本报记者 吴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