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棒棰岛发现明石墙 大连新发现文物点二百一十处 |
2009-04-30 |
|
记者张轶
大连日报讯 大连的文物点到底有多少?记者从昨日上午召开的大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二次会议上获悉,自今年4月1日全市在6个区(市)启动田野调查以来,至今年9月末已完成了32个乡镇(街道)、315个村(社区)的普查工作,共调查登录文物点460处,其中新发现的为210处。
全市的普查工作自去年9月全面启动。进入普查的田野调查阶段后,普查组在对已登记在册的全市1350处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复查的基础上,新发现一批有价值的文物点。如在庄河市首次发现的战国时期瓮棺墓群、步云山镇明代烽火台群,以及在中山区发现的棒棰岛明代石墙,对研究明清海防、大连乃至东北地区地方史,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很多新发现的文物点其实就在市民平时路过甚至是工作、学习的地方———如大连圣德国民小学旧址(现为东北路小学)、大连沙河口公学堂旧址(现为沙区中心小学)、厚生会馆旧址(现为大连机车厂工会楼)等。文物部门将对这些新发现的文物点作进一步的认定和保护方案。
为有效完成本次文物普查工作,全市成立了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的市普查工作队,50多名普查队员分成几个小组,风餐露宿,很多人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而众多乡镇政府、街道文化站及村(社区)的积极协助,以及我市城乡居民的积极配合,为本次普查提供了有力的群众保障。尤其是那些年长的老人们,成为本次普查的“活字典”:中山区普查队在海军广场街道发现一处炮台遗址,线索就是由春景社区的宋老先生提供的;在金州区华家屯镇牟家村,20多位老人被召集到一起座谈,89岁的齐学功老人介绍说本地当年香火很旺的回龙山庙虽早已被毁,但庙基还原样保留着,普查队根据他提供的线索,在原庙址上发现了基本完整的碑身和碑头,并绘出完整的庙宇建筑图……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普查还体现了创新精神,首次出现了如“大连港成为首个被认定的现代工业遗产”等“文化遗产类”调查,海港设施、水利设施、工业遗产、历史街区等都在其调查范围内。这些内容对于准确认识大连的历史,了解不同时期大连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