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自行车当陪嫁如今自驾轿车游天下 |
2009-04-30 |
|
1992年买的这辆摩托车是魏敏全家的“宝”。 记者杨静 翻拍
现在,出门去哪都是老伴开这辆轿车送她。 记者 杨静 摄
魏敏和丈夫刘宇1978年结婚的时候,魏敏娘家攒钱给她买了一辆永久自行车当嫁妆。“在当时,结婚能送‘永久’都相当于现在送奔驰了! ”的确,那时候就连自行车的款式和颜色都很单一,在许多人的记忆中,绿色的二八大横梁自行车,成为那个年代的一个符号。
如今,她家有了自己的轿车,“老伴开车带我,想去哪就去哪! ”魏敏笑着说,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自行车被偷挤公交车晕倒车上
30年前,能骑着永久牌自行车上班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儿,当然,这样的“宝贝”也容易让小偷惦记。“放在单位都被偷了!别提当时多心疼了! ”
想再买一辆吧,当时又没有钱,两个人的月收入总共不到一百元,还上有老下有小的,只好坐公共汽车。当时的交通设施非常差,“公共汽车都不多,还是那种大辫子的,人特别多,有一次在车里我都晕过去了! ”魏敏说,那是1981年冬天的事。那天下大雪,她和一个同事一起坐207“大辫子”车,车里人满满的,整个一辆车活像一个大罐头,冬天不开窗,车里空气也不好,“都快喘不上气了,直迷糊。”快到南站的时候,她一下子晕倒了,被同事送到单位的卫生所,“大夫抢救了一个多小时。 ”
骑摩托车游本溪当时够“前卫”
魏敏的丈夫刘宇是个爱车之人,他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自动化专业,工作以后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去给其他单位做技术指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干兼职”。终于,在八十年代他拥有了自己的摩托车。“买的是二手的‘黑老鸹’,“那种摩托车你们可能都没见过”,刘宇说,那是第一代轻骑摩托车,能买到这么一辆也很不容易,当时的出租车都是用这种老式摩托车改成的三轮车。 ”
这辆二手的”黑老鸹”显然不能够称之为一辆“好车”,没过多久,刘宇把这辆“黑老鸹”卖了,添点儿钱又买了一辆好点的摩托车。就这样,每卖一辆就再添钱买更好的,直到1992年,他咬咬牙花一万五买了一辆原装进口本田摩托。十年间,换了四台摩托车。
“那台本田可是咱家的宝贝,骑了好几年都没送去修过。 ”两人甚至还骑着它去本溪水洞来了趟“自驾游”!“才开了50分钟,那时候咱这车还让上高速呢,现在高速上还哪有摩托车了! ”即便是骑摩托,他们的“自驾游”,也足够前卫了,唯一郁闷的是,当时天已经挺冷了,“回来之后脸冻得都麻了! ”
一家三台轿车自驾游走遍半个中国
1994年,刘宇就考了汽车驾驶执照,“那时候驾照也不分什么A、B、C,一个执照除了大客车之外别的都能开。 ”但是,光有驾照没钱买车也没有用呀。 2000年,爱车的他终于实现了“汽车梦”,买了一辆二手的面包车。“有一回假期,开着车带全家去千山玩,那是什么心情!老骄傲了! ”
这辆面包车不仅方便了家里人出行,也成为朋友亲戚圈子中的“抢手货”。他的车经常被人借去用,特别是同学、朋友的孩子结婚,以至于后来刘宇常要半开玩笑地跟他们说,“以后要用车得提前一周跟我预约啊! ”
“古董面包车”后来成了历史。家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儿子结婚后,魏敏全家四口人有了三辆车。一辆是她和老伴的,一辆是去年儿子结婚前买的,还有一辆是儿媳的嫁妆带过来的。
“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听说国外都有私家车,感觉特羡慕。觉得我们这代人肯定赶不上这么好的日子了,没想到发展这么快!还真让我们赶上了! ”刘宇说,他要自驾的下一个目的地,还真得再想想。记者 杨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