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评书成书话说30年 |
2009-04-30 |
|
昨日,耿瑛老人正在讲述30年前的工作经历。记者 徐刚 摄
1980年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在63家电台连播;1985年,田连元录制的长篇评书《杨家将》在全国各地电视台交换播出反响强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脍炙人口的评书,如《三国演义》、《白眉大侠》、《水浒传》等等,给一代人带去了快乐和谈资。评书很快成了“书”,而春风文艺出版社的老编辑耿瑛就是这些立体艺术变成文字的媒介。他也见证了评书从“茶馆里说书的”到一种艺术的30年转变。
进入客厅,一位戴着大大眼镜的老者端坐在椅子上认真地看着书,对面的墙上,挂着老人2006年金婚时田连元送的条幅。他就是耿瑛。虽然耿老已经77岁了,但看上去精神很好。他的头上有很多光环,曲艺学家,学者等等,但他说“我只是春风文艺出版社的一名老编辑”。对于评书这种曲艺形式,从事40多年曲艺工作的耿老最有发言权。
《岳飞传》首印110万册
春风文艺出版社成立于1959年3月1日。耿老介绍,当时下设一个小说组,一个曲艺组,一个综合组,一共就十五六个人。耿老就职于曲艺组。“评书最早是在茶楼中形成的,受众较小。 ”耿老说,当时的老艺术家们每天都在茶楼里为大家讲评书,听众比较固定,也较少。改革开放后,评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在电台播放。面向的受众变大了。“当时,很多人都拿个收音机,准时收听评书,那时的广播评书是很受欢迎的。 ”1980年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在63家电台连播后,大受欢迎。因此,春风文艺出版社决定出版这部评书,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耿老,而耿老也开了评书出书的先河。
1981年《岳飞传》初版就印了110万册,收到了上千封读者来信,掀起了“全国评书出版热”。“当时一本才0.95元。但这110万册当时给出版社带来了38万元的收入。 ”耿老说,“你想想书都卖这么好,那评书得火成什么样? ”
单田芳“偷”着写武侠
“整个80年代全国各地共计出版评书约300部,其中,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就高达70部,居全国之首。 ”耿老自豪地说,先后有4部大书荣获了辽宁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创作奖。“当初评书都是传统段子,《岳飞传》什么的历史故事,当时不让播武侠的。不过当时单田芳就有远见,就说这些东西老百姓有兴趣,他就在家里整理、写作。果然,后来的《白眉大侠》、《童林传》都大受欢迎。 ”
评书类书籍的热销,自然与评书本身的火爆密不可分。这一点,即便到了90年代,依然可鉴。“那时候每天中午,还有晚上新闻联播前,电视台都会播十几分钟的评书,有田连元、袁阔成、单田芳还有刘兰芳的,所以中午晚上一放学,就玩命地往家跑,赶紧打开电视看。 ”
曾是个评书迷的沈阳人田磊说,那时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话说得人抓心挠肝的,那个闹心呀! ”
网络作品也成了评书
然而,评书的现状和发展,还是让耿老叹气“好本子少了,说评书的人也少了。 ”之前沈阳也开了几家茶社,但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倒闭了。
但最近的两个现象引起了耿老的关注。一部名叫《鬼吹灯》评书在电台热播,观众反映很好。“这个作品是网络作品,这是个好的开始,以后的评书也可以取材于网络了。还有我最近在中央电视台3套看见把评书制作成动画形式,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点子。 ”他愿意看到评书“变身”,因为评书变,也就是时代在变。
记者 隋冠卓 实习生 何志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