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30年”百姓故事 城市化:“消失”的村庄 |
2009-04-30 |
|
关键词
城市化:“消失”的村庄
从沈阳南部进入市区,但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流,展现出一个北方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然而,时光倒转到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和菜地,道路设施很不完善。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五里河地区的变化完全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里40岁以上的居民,都能道出城市化进程的每一个细节。
而在沈阳北部,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于洪区陵东乡田义村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 “消失”的行政村。1995年3月,田义村改称沈阳万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便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一南一北,沈阳两个地区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来辽宁乃至中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果。加快近郊区城市化进程,是我省沈阳等大都市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实现工业化,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我省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据统计,我省市辖区的土地面积2007年比2006年增加了231平方公里,全省14个市的市辖区总人口达到1847.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由2006年的43.2%上升到43.7%。
在沈阳近郊一座座高楼不断崛起
 沈阳铁西区翟家街道的新市民舞起巨龙
 敲锣打鼓庆祝新生活
大时代
城市化拓展发展空间
在2008年的这个初冬,当你走进紧邻沈阳环城高速公路的于洪区陵东街道田义村,整洁美观的居民小区、生意兴隆的临街商铺、现代化的工厂、配套完备的医疗等服务设施……所有这些,你都不会把它们和过去的落后农村联系起来。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沈阳北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5年3月,田义村改称沈阳万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陆续组建起广告公司、自动门制造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绿色产业开发公司等多家公司。十多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持续提高,过去的村民如今成了股东,搬进了宽敞漂亮的楼房,享受到了多项社会保障。
由于经济发展,沈阳有越来越多的乡镇改成街道办事处,过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变成了新市民。 2002年12月13日,经过批准,于洪区撤销了陵东乡,设立陵东街道办事处,实行街道管村体制。在于洪区,和陵东乡一起阔步迈向城市化的乡镇还有于洪乡、杨士乡、北陵乡、沙岭镇等都成立了街道办事处。
上世纪90年代末,二环路还是沈阳城市边缘的代名词。城乡接合部的复杂环境、远离中心城区的地理区位,以及尚未完善的生活配套,让住在二环之外的人们,每天都要经历进城和出城的心情变换。仅仅10年过去,二环路今天已经成为沈阳城市中心交通的重要部分,二环路沿线布满了沈阳最时尚的餐饮、娱乐、购物场所,周边的高品质楼盘吸引着市民居住。
衡量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可以看这样一个数字:城市化率。目前全国平均城市化率是40%,而沈阳市是65%,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早在1996年国务院批准的沈阳城市总体规划中,沈阳环城高速公路(三环)和二环路之内的区域,就已经明确划定为城市发展核心区域。
随着沈阳市内产业向城市周边扩散,进入新世纪,在沈阳二、三环路之间,区域内各项基础设施配套也开始不断完善。二、三环路之间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公交车。区域内的农业户籍人口,绝大部分已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就业方式转向非农化。此外,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已基本实现城市化和市民化。早在2003年,沈阳市就规划未来几年近郊区将有33万多农村人成为新市民,近郊区城市人口将达到96万左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平方米,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沈阳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在加速着城市化进程。记者了解到,“十五”期间,东陵区加强了全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新修道路,还改造小街小巷,进行农村改水、改厕,给城市化之前的乡镇提供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沈北新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打造虎石台镇、新城子镇、大学城等重点区域,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一批大专院校落户,带动起道义镇的城市化。在沈阳浑南新区,也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7年来,新区投巨资新建5个150万平方米农民回迁楼盘,5.4万名农民搬迁新居,全区31个行政村已经有30个村完成了撤村建社区工作。
个人志
何大爷亲历城市化
虽然几次经历搬迁,但78岁的沈阳市何静波老人却一直在东陵区居住,他见证了沈阳东南部这片热土城市化的历史。
改革开放之前,南塔地区还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村,这里主要承担着为城市居民提供副食品供应的任务。那时,从沈阳药科大学往东的大片区域,不仅道路设施落后,而且房屋低矮,只有极少数几座楼房零星分布着,而楼房与楼房之间,却是大片的菜地。
何大爷回忆,大约是1980年前后,南塔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在三四年时间里,南塔街两旁新建的楼房一座接着一座。 1984年,老人搬迁到文化路与南塔街交会处附近的一座新楼,79平方米的新居让老人高兴了好长时间。
就在何大爷家附近,随着新楼房的建起,南塔地区的第三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以中国鞋城为例,从最初的自发形成的马路鞋市起步,到1989年中国鞋城出现在世人面前,城市化使得中国鞋城在一片菜地上崛起,直到现在发展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现代化、一流的鞋类专业批发市场。
在南塔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兴建了天坛小区、沈水小区等住宅,由于周边东北日杂市场、东北装饰材料市场等市场的兴起,大批新市民和外地商户开始购买住房。 1998年,新世界花园开始建设,王家庄地区的居民也大批搬迁到天坛新区,带动起东陵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去年,南塔地区进行改造,何大爷的住宅正在拆迁范围之内。在东陵区生活惯了的何大爷故土难离,拿到79平方米的拆迁补偿款之后,老人寻找起房源。选来选去,在方家栏地区的青阳四季园,老人以每平方米32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套92平方米的房子,加上装修总共36万元。原来房子的拆迁补偿款,还剩下10多万元,足够老人养老的。
其实,方家栏地区也是沈阳城市化的一个缩影。上世纪80年代,这里住着大批的农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曾经成为拾荒者的乐园。由于人员成分复杂,社会治安一度比较混乱。随着东陵区对方家栏地区的开发,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房地产业的再度兴旺,凌云花园、青阳四季园、佳和新城等大批楼盘开建,一片片棚户区被漂亮的新楼房所取代。
记者了解到,东陵区农村城市化综合配套改革从2003年就开始试点,2007年以来,在全区8个涉农街道和李相镇106个行政村,实施了农村城市化综合配套改革。东陵街道还大胆尝试以村屯改社区、村民改市民、农民改股东,推进城市化为内容的“三改一化”改革,通过实施改建社区党委工程、撤村建社区委员会工程、村民改市民工程、股份经济合作制改造工程的改革探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新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和同城市化相适应的先进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目前,全区已有47个行政村实施了撤村建社区,近3万名村民变为市民、股东,近1.5万名达到退休年龄的被征地农民,每个月可以高高兴兴地领取最低400元的养老金。
据介绍,今后5年,东陵区将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区三环内22个“城中村”全部实现城市化;城市规划区三环外55个村全部建成社区化新城镇;城市规划区外42个村全部建成生态新村;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全区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晓强采写、孙福义摄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