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贺兰县以农田建设为契机,以打造塞上江南新风貌为出发点,在建设新农村上下大力气,通过对石中高速公路及109国道两侧沟、渠、田、林、路、塘、庄的综合整治,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在石中高速和109国道两侧显现雏形。今年,贺兰县确定了改造28片11万亩的农田水利建设任务。 太子渠系灌溉不再难
“上面扑、中间抢,到了下面不见面。”这是过去贺兰县太子渠两侧农民对灌水时节用水情况编的顺口溜。太子渠全长16.8公里,灌溉面积3.5万亩,支渠163条,是唐徕渠系贺兰县境内灌溉面积最大、引水渠道最长、全县灌溉最为困难的一条支渠。群众经常因争水抢水引发矛盾纠纷。太子渠系灌溉难问题成了困扰地方政府的一块心病。
2001年,在自治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贺兰县太子渠改造工程被列为宁夏引黄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太子渠改造工程分3期实施,3期改造项目共投入资金369.5万元,改造渠道10.4公里,配套斗口121座,翻建农用生产桥6座。
“末级渠道砌护是长期保证农田高标准和节水最直接的措施。”贺兰县水务局局长尤俊告诉记者。
今秋,贺兰县把农田水利建设与末级渠道砌护工程配套结合起来,计划砌护太子渠末级渠6公里,全部采用U型板。截至10月8日,太子渠改造工程续建配套项目及末级渠道砌护全部顺利竣工。据介绍,砌护后,受益农田面积可达5000亩,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砌护前的0.47提高到了0.75,不仅节约了水资源,减少行水周期,还缓解了中下游地区灌水难问题。
为新技术推广铺路
今秋,贺兰县金贵镇的农田水利建设在通昌村和关渠村境内,围绕沿河公路两侧的农田展开。
“我们的农田水利建设一直都是以镇为单位的大兵团作战,今年镇上农田水利建设决定为水稻全程机械化这一新技术铺路。”贺兰县金贵镇书记马忠告诉记者。
在通昌村的农田水利建设点上,一位正在挖渠的农民告诉记者,他是通昌村4社的,村上不少人与合作社签订了包产量、包服务、包收购的协议,每亩交160元生产成本费,从平田整地、育秧插秧直至收割,全部由合作社全程机械化一条龙“代管”,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民亩均增收超过500元,由于自家的地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只能望尘莫及。
原来,金贵镇通昌村、关渠村各有一个水稻全程机械化合作社,通过两年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加入合作社,而两个村子沿河公路两侧的农田由于条块划分不规则、无法控灌,不适应现代机械作业,在农田水利建设一事一议时,根据农民的要求,对沿河公路两侧的农田进行沟、渠、路等配套的综合整治开挖。
据了解,今年贺兰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在往年“干边缘、灭死角”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了过去条块划分不规则,无法控灌、不适应现代机械作业的10万亩农田上,为下一步机械化、新科技推广和节水创造了有力条件。
热火朝天大干水利
自9月26日全区农田建设启动以来,贺兰县各乡镇抢抓时机,及早行动,农田水利建设全面铺开,日出工人数达3万人。
在农田建设一线,全县各乡镇领导及干部放弃“十一”长假,组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截至10月5日,全县累计投入劳力7.2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6.8万方,清淤支斗农渠72条,长45公里;清挖支斗农沟68条,长38.2公里;整修农田路180条,长82.3公里,砌护斗农渠12条,长5.2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
据了解,贺兰县在今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在进行常规项目综合整治的基础上,与庄点卫生整治、鱼塘水系改造相结合,形成了沟、渠、田、林、路、塘、庄的综合整治;在沟道的治理中,因地制宜,开挖鱼塘、建设蓄水设施,以水环境来改善村庄环境;在沟渠两侧及村庄周围,选择了一些适宜本地生长的集生态于观光于一体的树种,美化环境;在农田水利建设中,通过对村庄乱堆乱放、乱建的整治,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达到村容整洁的目的。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贺兰县乡村形成沟渠排灌畅通、绿荫环抱、土地肥沃、稻谷飘香的田园美景,营造出一幅村容整洁、环境和谐优美的塞上江南新农村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