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到灵武市白芨滩大泉林场考察时,王有德向总书记介绍耐旱的沙生植物。记者 王健摄
在宁夏,王有德是个知名度极高的人物。他之所以名声大振,是因为他在造林防沙方面取得的成绩。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沙逼人退的情况下,王有德挺身而出,和职工们实干苦干加巧干,种草固沙,造林防沙,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造林治沙方法,使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王有德因此成为闻名全国的治沙专家和名副其实的治沙英雄。
近4年间,王有德组织实施的引进项目治沙造林占全场治沙总面积的20%,为我国林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先后有7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治沙专家前来参观考察。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灵武市,从不同人那里探寻治沙英雄成长的轨迹。
执著 儿子眼中的“爸爸”
我叫王立钧,是我爸的大儿子。
说起我爸,我真的很佩服他。他种树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无论做什么,他都忘不掉那些树。他说,一棵树就是一个手握钢枪的战士,成片的树林就像一个团、一个师甚至一个军的士兵,可以有效防御沙漠攻击,保护咱们的家园。
我上一年级那年,我爸就到林场当副场长了,也是从那时开始,我看到我爸的时间越来越少。我问我妈,我爸去哪儿了?我妈说,种树去了。我就寻思,种什么树呀,晚上都不回家。
我爸经常十天半月回一次家,回到家,浑身上下都是土,像个泥猴似的,饭都懒得吃,也不问我学习咋样,倒头就睡。我早起上学的时候,又不见他影子了。
上二年级那年,林场搞秋季植树大会战,我有一个多月都没有看到他。正好有个林场的叔叔到山上去,问我想不想去,我说当然想。我找到我爸时,他那模样活像个叫花子,身上的衣服烂了几个洞,裤子的颜色说灰不灰,说黄不黄,头发长得老长。
我站他身边,他都没看我一眼。他正和大家一起忙着从卡车上卸树苗,卸完后,手持一把铁锹,在刚整过的地里一点一点地点出浅浅的坑。我知道,在他点过的地方,那里都要栽上一棵树。
虽然他一直没理我,但我还是好奇而又兴奋地跟在他后面看他点坑。忽然,他回过头来对我说,跟着我干什么,还不快给新栽的树苗浇水去,此后再没理我。你说我冤不冤,本想着到山上找他去玩的,结果他让我义务劳动了一整天。
从那以后,每年放了假,我爸都要吆喝我到林场去劳动。我妈说我爸:把你一个人贡献给林场还不够,你还要把娃拽上。我爸笑说,谁让他是植树人的后代呢!
我爸也有苦恼的时候,他的苦恼还是与植树有关。有一年,林场栽下的20厘米高的樟子松树苗遇到了金龟子吃芽尖的难题。芽尖被吃掉,樟子松长起来就困难了。大家想了很多办法,都解决不了问题。这么着,我爸就开始琢磨上了。那时,我和我妈都不知道他琢磨这档子事。吃饭的时候,他正夹着菜,忽然就冒出一句金龟子,我以为我妈做的菜里有金龟子,就问在哪里。我爸不好意思地笑说,没事没事,金龟子吃樟子松的芽尖,我没想出解决的好办法。我妈埋怨说,你迟早让栽树把你弄得魔怔了。那天晚上我不知道我爸睡了没,反正他一直在那里折腾,弄几张纸,比划来比划去,就那么比划了多半夜。
后来,他发明了给樟子松穿裙子的办法,把金龟子吃芽尖的问题解决了。樟子松树苗栽到地里后,他们用一块塑料布,做成喇叭状,喇叭口朝上,固定在每一棵树干上。这样,金龟子就没法爬上去吃芽尖了。给樟子松穿裙子,工作量多大呀,每棵树都得过遍手,但他们就是那样干过来了,才有了今天成片的树林。
后来,我爸还有很多小发明,解决了造林防沙中的难题。如果非要让我给我爸下个评语的话,那就是:执著!
实干 职工眼中的“劳模”
我的名字叫郭叙强,51岁,是白芨滩林场的老职工了。在我们林场,大家都不喊王有德场长,都叫他王劳模。他的劳模真是一身泥、一身汗干出来的,叫人不得不服。你看,咱们脚底下这块地到处都是树吧,面积有多少,几千亩呢!但在十多年前,这里全是沙化了的土地和沙漠,一眼望不到边,看着都愁死个人。
王劳模1985年到林场,那时候还不叫白芨滩林场,叫防沙治沙站,造林面积不过4万亩。王劳模说,不行,这个速度太慢,得快马加鞭。
当时,大家决定在北沙窝开辟一片果园。种果树离不开水,得先修水渠,修水渠离不开水泥板。王劳模把工人分成几个组,每组7人,要求每天打210块水泥板。水泥板的标准是100厘米长,60厘米宽,6厘米厚。大家都说,这个指标定得太高了,没法完成。王劳模说,这样吧,我也带一个组,咱们比比看,210块的任务到底能不能完成。王劳模甩开膀子,头一天就打了300多块。别的工人无话可说了,跟着王劳模猛干,进度一下子就上去了。谁知道王劳模干得更猛,最多的一天,他那个小组打了580块水泥板,把别的小组远远甩在后面。大家都服了他。
后来挖树坑时,他分给每个人的任务是每天挖30个,而且对深度、宽度都提出要求,工人们不同意,说这个指标完不成,别看上面是沙子,再往下,全是石头子儿、白浆土,硬着呢,很难挖的。王劳模说,我们一起干,看每天到底能挖多少个。头一天,王劳模就挖了50个,大家都佩服得无话可说。
有件事我记忆很深。场里修建水泵房时,大家往房顶吊空心板。那一次,快吊到屋顶的空心板突然脱落,沿着支架滑向工人吴敬国。王劳模看到后,一把将吴敬国推到一边,水泥板把王劳模砸晕了。大家都着急得乱哭乱喊,张罗着要把他送医院。没想到,他却醒过来了,拍拍身上的土说,没事没事,大家快干活吧。你看,他就是这么个人,像是铁打的。
王劳模这个人呀,大家都服他。在沙漠里栽树,各种各样的土壤条件都会遇到。科研机构要用仪器检验酸碱度呀什么的,他不用,他就用嘴尝,捏点土放到嘴里,就知道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应该种什么树。
他最爱钻研的就是种树,摸索里边的道道。原来我们种刺槐的成活率不高,他就变着法儿地试,终于发现刺槐在发芽的时候栽种成活率最高。原来,我们一年只有春秋两季植树,让他一摸索,现在我们除了冬天,春夏秋三季都在植树。这么多树,那可不是用嘴吹出来的,得一棵棵栽,一棵棵管,王劳模在其中付出了多少心血呀。
要让我给王劳模作个评价,那就是:实干!
毅力 干部眼中的“干部”
我担任灵武市宣传部的副部长,提起王有德,也有一肚子话要说。
王有德这个人,我服!说件具体事儿吧。今春,银川电视台要给王有德拍个专题片,当时就到了机场路两边的工地上。路边正好有白芨滩林场的工人在挖树坑,王有德对那个工人说,这样挖不行,说着,就把铁锹拿过来,单腿跪地,双手用力,只听嚓嚓嚓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十多分钟后,一个标准的树坑就挖好了。看得我们目瞪口呆,王劳模名不虚传。王有德虽然是一名领导干部,但只要没有公务活动的时候,他就到林场去劳动,车里面经常放着一双球鞋和一身劳动服,到工地后,就换上衣服,和工人们一起干活。
银川河东机场就在灵武市境内,这个区域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2003年,灵武市把河东机场大环境绿化工程,交给白芨滩林场来完成。要把这里绿化好,困难很多。
工程开工后,王有德带领职工修路、拉电、引水、平田,先后整地4000亩,栽植樟子松、侧柏、枣树、花灌木等47万株,荒山造林2.6万亩,栽植柠条、紫穗槐、沙冬青等沙生灌木180余万株,仅用两年时间就形成了针阔混交、乔灌草结合、林草搭配的绿化格局。
王有德几乎全在工地上劳动,市里有事找他时,大家就会说,到工地找去,他准在那里。直到现在,王有德还坐着一把用了十多年的木椅子,始终不肯扔掉,他说皮椅子坐不惯,还是木椅子坐着舒服。要我说,王有德这个干部不是干部,而是干家,真正的实干家!
王有德在全国防沙治沙大会上荣获“全国治沙英雄”称号,在北京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和表彰后,自治区、银川市和灵武市发出了向他学习的号召后,他没有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还是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继续工作在第一线,让灵武市的干部非常佩服。
坚持20多年如一日造林防沙需要毅力,经得起艰苦条件的磨练需要毅力,经得起无数荣誉加身的考验更需要毅力。假如要我评价王有德,那就是:毅力!
责任 王有德眼中的“自己”
嘿嘿,说什么好呢?我是得了不少荣誉,但获得的荣誉越多,我就越不安。应该说,荣誉不是我王有德一个人的,而是属于白芨滩林场全体职工的,正是靠着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才在造林防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白芨滩林场造林防沙成功经验在哪里?要是回顾总结的话,我认为就是抓成活率。树不仅要种,而且要种活,要让它长高长大,让它成材。比如在沙漠里植树,我们是有一套工作流程的。第一年要先扎草方格,先把流沙给固定住,然后在下雨天,墒情好的时候播撒草籽,这就叫抢墒播种。草长出后,植物生长就有一个好的环境,这时候就可以将营养钵里培育出的小树苗栽到地里了,沙漠里栽树成活率低,没有关系,第二年种树,第三年再补种,这样就可以确保植树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树苗成活后,我们对管理也有一套要求,一年浇几次水,治几次虫,都有明确的任务指标,林场将这些全部承包到职工手里,成活率达到要求的,场里给予奖励,达不到要求的,将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不过,我们的惩罚措施直到现在都没用上,因为他们的工作都做得很到位,植树成活率都达到要求了。
我经常给职工们讲的一句话就是,你不要总觉得是在给别人干活,这样你就干不好,你是在给自己干,你的家在这里,如果这里的生态环境恶化到无法生存的地步,你的家就没有了,还有什么比失去家园更可怕的。大家仔细想了想,确实是这么回事,干起活来就认真了。就拿选树苗来说,品种好不好,根系好不好,每个人都把得很紧,根部受了伤的树苗,栽也是白栽,出了力费了工,到头还没有成活率,那种傻事谁都不会干。思想认识问题解决后,大家工作积极性就来了,现在我们春季种花棒、沙柳等沙生植物,夏季种沙冬青、柠条,秋季就栽种杨树、侧柏等等,反正一年四季不闲着。大家努力后,回报也是丰厚的。现在,大部分职工搬进了楼房。大泉管理站的李桂琴发展养殖业,既解决了果园肥源问题,又增加了收入,全年个人收入达到4万多元,家庭收入近6万元,连续4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对我们林场干部职工来说,造林防沙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责任。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必须尽心尽力地工作,无论干什么,没有责任感,其它都谈不上。如果要我总结自己的体会,那就是:责任!
追求 记者眼中的“英雄”
如果我不认识王有德,很难将他与“英雄”的称号挂起钩来。他的相貌普通得与西北农民毫无二致,他有一双因常年栽树而变得骨节粗大的手,他的皮肤被塞上强烈的阳光烤成古铜色。面对记者,他的表情又羞涩得像个孩子。他说不知道该如何接受记者的采访,不晓得如何谈自己。可一旦谈到沙漠栽树,他立马神情激奋,谈起来一套一套的。
在灵武市,记者听到了关于王有德的许多故事。当有人劝他太苦太累、可以把造林防沙的脚步放缓一点的时候,他马上给人脸色看:我这里急得三步并作两步走,你怎能拔我的“气门芯”,这不是影响我们林场职工的情绪嘛!当组织上想给他安排轻闲一点的工作岗位时,他“急”了:我离不开树,我爱我的树,如果觉得我当场长不合适,我宁愿当林场的一名普通职工。
在王有德的日程表里,没有节假日,他每天都忙碌在造林第一线。王有德说,林场的职工比我还辛苦,在造林的大忙季节,他们经常是早晨6点钟出门,晚上9点钟收工,辛苦的是他们。
谈起王有德对造林防沙做出的贡献,他说,我个人的能力没有多大,主要是发动大家,让全体职工都为造林防沙积极工作。我浑身是铁,又能捻多少钉子。没有他们,就没有白芨滩林场的今天,就没有沙漠上的大片绿阴。王有德说,如果要说治沙英雄的话,白芨滩林场的职工个个都是英雄,我只是英雄群体中的一员。(均转载5月23日《人民日报》第15版)
英雄出自平凡
老渡
战火纷飞的年代出英雄,繁荣昌盛的和平年代同样产生英雄。
英雄是伟大的。其之所以伟大,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敢于做他人不敢做的大事,创他人不敢创的伟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赢得社会肯定和认可。英雄固然不可以改变整个世界,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个地方。
英雄是人才。英雄虽然与人才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但可以肯定的是,英雄一定是某个领域的拔尖人才。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乐于吃苦,勇于钻研,善于探索做好某项工作的规律,使之成为某个行业的行家、专家,独树一帜,那么,他就有可能被人们推崇为英雄。在如今英雄辈出的年代,只要你努力了,付出了,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可能。
英雄是普通的。英雄没有三头六臂,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英雄是这样,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英雄也是这样。就拿王有德来说,就表面看,他有些木讷,他不愿争名逐利,他对自己很苛刻,只知道奉献而不知索取。他就是用这样的普普通通,换来了今天的英雄称号。
英雄出自平凡,平凡造就英雄,希望在平凡的岗位上涌现出更多像王有德这样的不平凡的英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