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潇潇 她志存高远,以33岁“高龄”考上师范研究生[YanJiuSheng] 却最终因超龄被用人单位拒绝 “这有多矛盾?!高校放宽研究生[YanJiuSheng]的报考[BaoKao]年龄[NianLing]限制,但就业时,用人单位却又将年龄[NianLing]作为一个硬性指标设置门槛。”35岁的陈丽开始习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得益于报考[BaoKao]政策的放宽,她33岁那年考入福建某师范大学政治学专业;受困于“最高30岁”的年龄[NianLing]限制,她无法报考[BaoKao]家乡潍坊的事业单位[ShiYeDanWei]。 命运就这样和陈丽开了一个玩笑,在让她经历了大龄考上研究生[YanJiuSheng]的大喜之后,又把她关在了“体制”的大门之外。一切如陈丽所言,“感觉命运在原地转了个圈儿”。 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 1976年出生的陈丽与千千万万的农村孩子一样,从小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在陈丽的记忆中,村里没有[MeiYou]学校[XueXiao],一直长到10岁,父亲才放心她和弟弟去邻村上学。学校[XueXiao]是一处农村小屋,阴暗潮湿,一张桌子一盏煤油灯,还有高粱秆结成的顶棚。 1995年,陈丽初中毕业[BiYe]时,因成绩一直稳踞班级第一,得到老师的青睐,愿意留她在小学任教。根据当时的制度,任教两年后若表现优异,即有机会转为正式教师,陈丽没有[MeiYou]答应。 三年后高中毕业[BiYe],班主任再一次建议陈丽留在乡镇教书。在老师眼里,陈丽家境不好,做教师至少可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陈丽再一次拒绝,在她眼里,“考上大学才能有出息”。 但当年的高考,平时成绩优异的她却失利了。第二年,陈丽考上了潍坊电大,却又因高额的学费再一次与大学擦肩而过。 2000年高考,陈丽再次考出优异的成绩,却因消息闭塞报考[BaoKao]失利,考取了曲阜的一所大专院校。 24岁的她,怀着无奈又不甘的心情,在这里度过了两年时光。 两年后,她又面临是否“专升本”的问题,在听到“大专毕业[BiYe]两年后可以考研”的信息后,她因家庭的贫困选择了迈出学校[XueXiao]大门。 没想到意外接踵而来 26岁的陈丽揣着刚刚到手的大专毕业[BiYe]证在老家安丘市找工作,但一直没有[MeiYou]结果。之后的两年,陈丽进入一家书店一边打工,一边为考研做准备。但这一次是爱情挡在了面前,2004年初,陈丽与在一家银行做柜员的徐伟相遇。在双方家人的规劝下,2004年底,陈丽与徐伟结婚。 此时,她大专毕业[BiYe]两年,已具有报考[BaoKao]研究生[YanJiuSheng]的资格。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陈丽填报了志愿,并出乎意料地过了调剂分数线。但这时,一个更加意外的事情让陈丽又终止了读书的念头--她怀孕了。 之后4年,为了照顾家人,她干过个体、学校[XueXiao]后勤、保险推销员等,无一长久。 “这样一晃就到了32岁。”陈丽说,“那些年我的想法就是打工赚钱、抚养孩子。现在和以前的同学说起这些,我怨自己[ZiJi]走了弯路,如果当时有人能指导一下,学一门技术什么的,生活也许会好很多。” 这个生性老实腼腆的姑娘,因为一次接一次的意外,奔波数年而所获不多。 读研后曾离梦想很近 2008年,陈丽在安丘“中国人寿”做起保险推销员,虽然没有[MeiYou]太多技巧,但因为人真诚,每月也会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但对于喜静的陈丽来说,这份每天“抛头露面”的工作并不让她满意。 一天在跑保险的时候,一位老同学见到她很是惊讶,“你是个‘文人’啊,怎么跑这个?”这让陈丽心中无限感慨。 她开始渴望回到校园,成为一名教师,收入虽不算多,却可以安稳度日。而此时的学校[XueXiao]早已提高了招考门槛,本科生进学校[XueXiao]已经颇为困难,不过对于研究生[YanJiuSheng],学校[XueXiao]还是亮起绿灯,只要专业对口,甚至不需要参加笔试,只要通过面试一关即可。 儿子心心3岁了,乖巧懂事。徐伟换了工作,每月收入一千五六百元,父母身体也还健康。身边的几个30多岁的朋友研究生[YanJiuSheng]毕业[BiYe],考入了安丘的市直单位,这一切,再一次让陈丽萌生了考研的想法。 “只要考上了,回来至少可以当老师,再说进事业单位[ShiYeDanWei]什么的也没有[MeiYou]问题。”陈丽和徐伟商量。 这一次陈丽没有[MeiYou]再犹豫。考研成绩下来,陈丽超出学校[XueXiao]分数线20多分,查到成绩的时候,陈丽和徐伟无比兴奋,仿佛看到理想的大门已经开启。 现实当头泼下一盆冷水 只要三年,甚至更短,研究生[YanJiuSheng]毕业[BiYe]后,安丘各事业单位[ShiYeDanWei]的大门就为陈丽敞开。夫妻俩为这个未来激动不已。徐伟自告奋勇地接下了照顾孩子和老人的重任,“辛苦两三年算什么?” 2009年,陈丽终于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这时的大学和从前不一样了。陈丽敏感地发现,当年自己[ZiJi]上学的时候,学生们还很是轻松。而现在的校园里,自习教室永远人满为患。考证、考研、事业编、公务员、选调生…… 陈丽知道自己[ZiJi]的年龄[NianLing]劣势,她加倍努力,提前修学分,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屡获奖学金、科研成果奖,终于为自己[ZiJi]赢得了提前一年毕业[BiYe]的机会。2011年,陈丽的生活似乎正向着更美好的轨道迈进。 但计划最终没能赶上变化,2010年夏天,陈丽像往常一样关注事业单位[ShiYeDanWei]招考信息时,却发现,潍坊各事业单位[ShiYeDanWei]已经将研究生[YanJiuSheng]报考[BaoKao]年龄[NianLing]降至30岁。 “像是一盆兜头浇下的冷水,从里到外凉了个透。”不过一年的时间,陈丽跌跌撞撞跑到门前,大门却在自己[ZiJi]面前重重关上。陈丽和徐伟四处打听,结果却是,“政策规定,恐怕极难更改”。 “这不公平。”采访中,陈丽一再对记者说,为什么考的时候不限制年龄[NianLing],却在即将毕业[BiYe]时给她设了这道坎。 (编辑:SN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