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的柯玉亮(右)接受记者采访
文/图 本报记者 姬生辉 经过一路的辗转周折,3月1日清晨,柯玉亮终于从利比亚[LiBiYa]回到了家中,他看了一眼悬挂在堂屋的老式钟表:7点40分。过去的半个来月,他坐过飞机、住过五星级酒店、吃过外国大餐,也听到了刺耳的枪声、目睹了大规模的动乱。“回家[HuiJia]了,能回来就好啊……”这名强壮的建筑工人右手轻抚着胸口,眼中的泪光隐约可见。 他,是3万多名从举国动乱的北非国家———利比亚[LiBiYa]安全[AnQuan]撤出的中国[ZhongGuo]公民之一。“是国家的强大,保证了我们回家[HuiJia]的路。”柯玉亮说。 【惊魂甫定】 “能回来就好” 3月2日中午,晴。一场大雪过后,田地中的麦苗返青了,虽然有些晚。 位于梁山县城以南10里外的马营乡柯庄村民们虚惊一场,“今年的收成也许不算太坏。”这种心情,一如刚从利比亚[LiBiYa]回到家中的柯玉亮。 “找柯玉亮?他刚出家门。”说明来意后,60多岁的老支书告诉记者,“我帮你找找去。”5分钟后,一名中年男子带着腼腆的笑容走来,主动伸出了粗大的右手。握手中,记者感觉到他的手有些凉,布满一层厚厚的茧子。 “不要去我家了,家人听到这些不放心。”柯玉亮婉言回绝了记者要去他家中采访的要求,“到五叔(老支书)家里聊吧。” 进屋后,柯玉亮坐下来,记者仔细打量着这个中年男人:短平头、身穿一件黑色旧茄克,眼睛不时盯着地面,双手不自觉地揉搓着。谈起从利比亚[LiBiYa]回家[HuiJia]的经历,柯玉亮抬起头,将右手放在胸口片刻,“真是吓坏了,能回来就好,能回来就好啊。” 2010年8月底,柯玉亮通过劳务输出公司,来到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国家利比亚[LiBiYa],“我所在的岗福德工地[GongDi]位于利比亚[LiBiYa]的第二大城市巴加西,除了少部分当地工人和孟加拉(国)工人,绝大部分是咱们中国[ZhongGuo]人。” 刚到的几天里,他曾和几位工友一起去巴加西城区购买电话卡,“巴加西虽然是比利亚第二大城市,但楼房过5层的很少,街上人也很少,空旷得很。”回到工地[GongDi],一位老工人告诉他们[TaMen],没有要紧事不要走出工地[GongDi],外面有些乱。 柯玉亮寻思:真有那么严重吗? 之后便是枯燥的打工生活,“一日三餐都有肉,住的是四人一间的宿舍,下班后常和相熟的老乡谈谈家乡事。”柯玉亮慢慢习惯了这种生活。 【动乱频发】 “我听见了枪声” 去年11月份,利比亚[LiBiYa]发生过一次动乱。 柯玉亮从宿舍的电视上看到,首都的黎波里街头是看不到头的人流,和高举的印有英文字母的各种条幅。有的人还和警察发生了冲突,扭打成一团。“以前在新闻联播中见过这样的场景,没想到会发生在离自己几百里外的地方。”那天晚上,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甚至产生离开的想法,回到梁山老家。 今年2月16日,利比亚[LiBiYa]再次发动大规模骚动。 “这次的严重程度好像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次。”柯玉亮有种不祥的预感,因为他在电视中看到骚动迅速扩大为群体性的打砸抢烧事件,并且枪声不断。 一天之后,是元宵节。当天中午12点,柯玉亮拨通网络电话向家人报平安。通话中,信号时断时续。半小时后,电话信号和电视信号全无,工地[GongDi]上的千余名工人有些慌了。 当天下午,建筑公司组织工人们开会,“大家[DaJia]记住,如果有人闯入工地[GongDi],一定不要和他们[TaMen]发生冲突,安全[AnQuan]第一……”公司负责人不厌其烦地叮嘱了三四次。随后,工地[GongDi]内的各种物资进行了整合封存,工人们组成看护队,轮流守在工地[GongDi]门口。 当地时间2月21日晚上9点,柯玉亮和100多名工友在工地[GongDi]外值班。他远远看到,一辆敞篷车飞速开来,四五名年轻人叫嚣着跑向距人群30米远的一个铁门。尽管夜色昏暗,柯玉亮依然看到他们[TaMen]手中每人拿着一把一米多长的枪。 几分钟后,听到的是“砰砰”的声音,那几个人在疯狂地用脚踹击着大门。但大门已经锁死,他们[TaMen]并没有打开。 “啪啪……”一阵剧烈的枪响声传来,柯玉亮看到了火光,从枪管里迸出的火光。他脑子一片空白,感觉身体不自觉地向一边倒,“能不害怕吗?他们[TaMen]要是向人群开枪咋办?” 幸好,这几个持枪分子半小时后离开了工地[GongDi]。 【回家[HuiJia]之路】 “跑,拼命地跑” 局势愈演愈烈,开始有人不断地冲进工地[GongDi],占领整栋楼房,抢夺工地[GongDi]物资。 “不光有男人,还有妇女和小孩。他们[TaMen]冲进施工中的楼房,在墙壁上大大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在里面居住。”这时,包括柯玉亮在内的工人们全都躲在宿舍内。 当地时间2月23日早上,工地[GongDi]负责人通知大家[DaJia],简单收拾一下东西准备撤离。 柯玉亮简单将几件衣服打包,急冲冲到工地[GongDi]门外集合等候。 “大家[DaJia]先步行,等会有车接应……”工地[GongDi]门外,几名工地[GongDi]管理人员手持小喇叭说。 人流开始涌动,柯玉亮和十几位梁山老乡夹杂在人流中,机械地奔跑着,不知道方向和终点。“没有人说话,只是混乱的脚步声。一直往前跑,不能停,停下来就会掉队。” 走到一条宽敞的马路后,柯玉亮看到十多辆卡车,每辆车前都有工作人员[GongZuoRenYuan]组织工人们上车。柯玉亮已经与同乡们走散,他和一名20多岁、身材瘦小的同乡快步跑向一辆车,飞快地爬了上去。 这时,柯玉亮从裤子口袋中拿出手机看了一眼时间:下午两点。 卡车载着人们穿过一条条盘山公路,两小时后到达巴加西港口码头。 这时,已有两艘白色的客轮等候,几位工作人员[GongZuoRenYuan]哑着嗓子组织大家[DaJia]集合,柯玉亮听说,他们[TaMen]都是中国[ZhongGuo]驻利比亚[LiBiYa]大使馆的工作人员[GongZuoRenYuan]。 随后,大家[DaJia]开始有序登船。柯玉亮和那位同乡被安排在客舱的第九层。他将行李放下,环视四周,二三百人或站或坐,大口地喘着粗气,“这下我们安全[AnQuan]了。”一名年轻人面带灿烂的笑容,高喊着。 柯玉亮走到窗边,一屁股坐下,从口袋里摸索了老一阵子,拿出一支烟。点着,深吸一口,“是啊,安全[AnQuan]了。” 【飞向祖国】 “我们回家[HuiJia]啦” 当地时间2月24日凌晨3点,客轮靠岸停在了希腊克里特岛港口。 中国[ZhongGuo]驻希腊大使馆的工作人员[GongZuoRenYuan]早已在此等候,并将下船的每一个人安排进酒店。“我和同乡被安排住进一家五星级大酒店,期间还安排了非常可口的饭菜。”柯玉亮听说,每人一天的伙食费就得1000多块钱,“这个时候,我们都强烈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关心和爱护。”柯玉亮说,期间,大使馆的领导还多次探望从利比亚[LiBiYa]撤出的中国[ZhongGuo]公民,并安慰大家[DaJia]不要担心,一定会安全[AnQuan]将每个人送回国、送到家。 2月25日,大使馆工作人员[GongZuoRenYuan]向大家[DaJia]每人发了一张手机卡,可以向家人报平安。“打通电话后,我告诉妻子自己很安全[AnQuan],过两天就能回家[HuiJia]。”柯玉亮说,电话另一端的妻子已泣不成声。 两天后,包括柯玉亮在内的2000多名中国[ZhongGuo]公民来到希腊克里特岛飞机场,坐上来自中国[ZhongGuo]的大型客机。9个半小时后,飞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柯玉亮下飞机后,禁不住哭了。“很多人都流泪了,那种从异地回到祖国,从危险到投入母亲怀抱的感情,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在机场工作人员[GongZuoRenYuan]的安排下,大家[DaJia]简单吃过午饭,“那天我感觉特别饿,吃了很多。”柯玉亮掰着手指说,他已经10多天没有好好吃过饭了。 几个小时后,梁山县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GongZuoRenYuan]赶到机场,将包括柯玉亮在内的近百名利比亚[LiBiYa]务工人员接回家[HuiJia]。 “这段经历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的国家是一位强大的、慈爱的母亲。”柯玉亮声音颤抖地说,“正是有了祖国的关心,我们才能顺利回家[HuiJia]。” 相关链接 自2月16日以来,北非国家利比亚[LiBiYa]局势持续动荡,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而随着该国爆发的骚乱及流血事件的不断升级,外国侨民也开始争相逃离这片动荡之地。在此次撤侨大潮中,中国[ZhongGuo]政府以行动之迅速、规模之大、效率之高,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而这段跨海相望的利比亚[LiBiYa]大营救,在书写历史的同时,也将长久地被人们所铭记。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ZhongGuo]在利比亚[LiBiYa]人员约为3.3万人。在这场利比亚[LiBiYa]动乱中,部分中资企业机构和项目营地遭持枪持械歹徒袭击,粮食被抢,生活物资匮乏,甚至还有一些人员因歹徒袭击而受伤。为了确保中国[ZhongGuo]在利比亚[LiBiYa]人员的安全[AnQuan],中国[ZhongGuo]政府开始准备进行大规模撤侨。国务院第一时间成立应急指挥部,启动组织了中国[ZhongGuo]在利比亚[LiBiYa]人员撤离及有关安全[AnQuan]保障工作应急机制,通过海、陆、空多种途径分批组织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中国[ZhongGuo]驻利比亚[LiBiYa]人员撤离。 (编辑:SN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