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王统玉是河东区刘店子乡朱赤草坡村一名普通的妇女。2010年7月份,王统玉的儿子[ErZi]朱亮亮[LiangLiang]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原本幸福的家庭被改变了。王统玉也犹如遭受晴天霹雳。但是王统玉有个信念,就是“要让儿子[ErZi]活下去”。目前,母子配型已经成功,王统玉即将把自己的一个肾换给儿子[ErZi]。 58岁的平邑县平邑街道河湾社区居民耿孝娟,自嫁到婆家后,不仅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地里农活,还十年如一日地照顾[ZhaoGu]患上偏瘫的公公[GongGong]。不仅如此,她还承担了娘家三个弟弟的学费和生活,10多年来,每天还往返十几公里照顾[ZhaoGu]年迈的父母,并帮助身患重病的二弟,为侄子盖上新房。 ■晴天霹雳,儿子[ErZi]患上尿毒症 3月7日,天气非常晴朗,但记者走进河东区刘店子乡朱家赤草坡村朱亮亮[LiangLiang]的家时,却感到一些压抑。今年30岁的朱亮亮[LiangLiang]是王统玉的大儿子[ErZi]。2010年3月以前,朱亮亮[LiangLiang]还和妻子在汤头经营一家小餐馆。因为经常头晕,浑身无力,就到临沂市人民医院[YiYuan]做了全身检查,结果查出患有慢性肾炎。在医院[YiYuan]治疗[ZhiLiao]了两三天后,朱亮亮[LiangLiang]的病情稍微有了好转,但因为心疼昂贵的医疗费,朱亮亮[LiangLiang]放弃了在医院[YiYuan]继续治疗[ZhiLiao],出院后每天在家只靠药物治疗[ZhiLiao]。 起初家里人也并没有想到朱亮亮[LiangLiang]的病情会越来越严重。直到2010年的7月份,由于拆迁,朱亮亮[LiangLiang]关闭了餐馆。不愿意在家闲着的朱亮亮[LiangLiang],在日照找到一份工作。“他身体不好,我很反对他去日照,可是他不听,一心就想着挣钱养家。”王统玉说,因为家里挣钱的人少,吃饭的人多,儿子[ErZi]只想着赚钱,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累垮了。 在日照工作的一个月里,朱亮亮[LiangLiang]经常感到身体无力,有时还会出现呕吐,无法继续工作,这才到济宁某医院[YiYuan]做了全面检查,并且被确诊为尿毒症。 这个结果对于王统玉来说如同晴天霹雳。也就是从这天起,朱亮亮[LiangLiang]住进了医院[YiYuan],进行血透治疗[ZhiLiao]。每天400多元的费用让这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在医院[YiYuan]住了半个月后,由于无钱继续治疗[ZhiLiao],朱亮亮[LiangLiang]只好回到临沂老家。“医生说血透费用太高,如果我们负担不起可以回家做腹透治疗[ZhiLiao]。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肿大,看着就让人心疼。”王统玉哭着说。 ■为了儿子[ErZi],母亲[MuQin]愿拿命赌一把 现在,朱亮亮[LiangLiang]每天在家输腹膜透析液。医生建议每天输6袋可以更好地维持身体,但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朱亮亮[LiangLiang]每天的药量远远低于医生的要求,“透析液1袋要40块钱,一天也就输上3袋,有时候他半夜睡着觉,经常会喘不开气,憋得厉害,就给他再输上1袋。”王统玉说。 王统玉开始并不清楚什么是尿毒症,“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病,以为只是小病,儿子[ErZi]自己也觉得不是什么大病,直到医生告诉我他的病需要换肾,我们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换肾需要昂贵的手术费,这让王统玉更加意识到儿子[ErZi]得的不是普通的病。“既然换肾能救活我儿子[ErZi],那我就把肾给我儿子[ErZi]一个!” 王统玉的儿媳王伟娜告诉记者,“我婆婆[PoPo]知道换肾可以治好我丈夫的病后,马上决定把她的一个肾捐给我丈夫。” “我都这么大岁数了,也不能为儿子[ErZi]分担点什么,要是换肾能救他,我一定会给他的,不换肾我儿子[ErZi]肯定没法活了,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啊。”王统玉一直坚持为儿子[ErZi]换肾,哪怕她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他爸爸一直瘫着,我还要照顾[ZhaoGu]他,别人都说你把肾给了儿子[ErZi],自己怎么办?你家里的老伴怎么办?我现在什么都不想了,我愿意赌一把,只要儿子[ErZi]能活着,我这条老命搭上也无所谓。” ■配型合适,希望手术能成功 2011年2月17日,王统玉带着儿子[ErZi]到济南军区总医院[YiYuan]做肾源配型检查。她目不识丁,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不仅要照顾[ZhaoGu]儿子[ErZi],还要背着儿子[ErZi]的4袋腹膜透析液,而1袋就要近5斤重。“检查结果出来的很慢,在济南住了两个晚上,儿子[ErZi]的药都不够用了,晚上看着他喘不过气来,我这当妈的看着就心疼。他还安慰我让我别担心。”王统玉说着,眼泪又流下来。 经过两天的等待,医院[YiYuan]告知王统玉与儿子[ErZi]配型成功,各项指标达到手术标准,王统玉可以将肾捐给儿子[ErZi],但是捐肾需要省有关部门批准手续,一时不能进行手术。 然而,即使配型成功,高昂的换肾手术费,也还是摆在王统玉面前的一道难题。王统玉告诉记者,自从儿子[ErZi]患上尿毒症以后,她已经在亲朋好友那里借了8万多元。而现在,仅肾移植手术就要20余万元,手术后的药物治疗[ZhiLiao]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王统玉告诉记者,现在只等公正、审批等必要手续办下来,就可以为儿子[ErZi]做肾移植手术了。可是,高昂的手术费用又要到哪里筹集呢? 文/图 李晖 王晓 耿孝娟:三个家庭的顶梁柱 婆婆[PoPo]:您就是俺的亲闺女 1976年夏天,耿孝娟从平邑镇石崮庄村嫁到河湾村季家。由于婆婆[PoPo]患冠心病,常年打针吃药,耿孝娟就承担起地里和家里的所有劳动。 1982年,公公[GongGong]季连余患上脑血管阻塞造成偏瘫,照料公公[GongGong]的重担又落在她的身上。给公公[GongGong]洗脸、端盆擦身是她难迈的一道坎,背地里不知道流过多少泪。当回娘家把这件事告诉母亲[MuQin]时,母亲[MuQin]说:“小娟,你把公爹当成你的亲爹就不觉得别扭了。”母亲[MuQin]一席话,点亮了她的心灯,让她更加细心地照顾[ZhaoGu]公公[GongGong]。 一次摔伤后,季连余大小便失禁了。作为儿媳,耿孝娟端屎端尿、清洁被褥,把公公[GongGong]照顾[ZhaoGu]得无微不至,卧床多年来,公公[GongGong]的床铺总是干干净净,房内没有异味,身上也从没生过湿疹。 耿孝娟的孝心换来了公婆的赞扬,婆婆[PoPo]经常拉着耿孝娟的手说:“你就是俺的闺女,自己的闺女也做不到这么好!” 1990年,公公[GongGong]离开人世。看到悲伤的婆婆[PoPo],耿孝娟说:“娘啊,你放心,俺会好好照顾[ZhaoGu]您的。”耿孝娟说到做到,在本村老人中,耿孝娟的婆婆[PoPo]总是吃得最好,穿得最暖。2010年12月,90岁高龄的婆婆[PoPo]在感激和愧疚中离开了人世。 兄弟:来世报答姐的恩 耿孝娟姐弟五个,她排行老大,父母负担很重。尽管出嫁了,耿孝娟还是节衣缩食,主动承担起了三个弟弟的学费和生活的重任。 耿孝娟的母亲[MuQin]腿不好,后来连走路都困难,不得不到县医院[YiYuan]治疗[ZhiLiao]。出院后,母亲[MuQin]的腿有些淤血,耿孝娟就每晚抽出半小时,用中药帮母亲[MuQin]敷腿、按摩。在耿孝娟的精心照料下,母亲[MuQin]的腿终于痊愈。不善言辞的母亲[MuQin]感慨地说:“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可咱家的小娟还是俺家的顶梁柱。” 公公[GongGong]去世后,耿孝娟每天照顾[ZhaoGu]好婆婆[PoPo]后,一有时间便骑车到6公里外的娘家,看望母亲[MuQin]和患有小脑萎缩症的父亲,为他们解解闷,洗洗被褥,把家里安置妥当后才放心回家。 去年4月,耿孝娟身患重症的二弟想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年幼的儿子[ErZi]盖房子。耿孝娟又主动挑起了这个担子。那时,她刚给儿子[ErZi]盖完新房,已经欠下几万元的债。可是弟弟为了治病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怎么办?耿孝娟又开始投亲靠友四处筹钱。在她的操持下,弟弟家终于盖上了新房。 去年8月,二弟弥留之际,拉着耿孝娟的手说:“姐啊,这辈子我是不能报答您了,就让我来生来报答!” 儿媳:像您孝敬老人一样孝敬您 耿孝娟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有一次,耿孝娟从集市上买回两只桔子。儿子[ErZi]季广利瞅着桔子直流口水,邻家大娘埋怨耿孝娟说:“你怎么这么狠心,不让孩子吃!”没等耿孝娟回话,小广利抢着说:“俺不吃,那是给俺奶奶买的!”爷爷去世后,小广利怕奶奶一个人睡觉害怕,陪奶奶一直到初中毕业。 几十年来,耿孝娟家吃鸡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剁两只鸡大腿,总是整个煮好留给婆婆[PoPo]吃。这让她刚过门的儿媳感到奇怪,便私下里问丈夫是怎么回事。丈夫悄悄告诉她:“那是咱妈专门给奶奶准备的,不剁是为了让奶奶好拿。”打那以后,儿媳魏运玲剁鸡时,也总是给奶奶留下两只鸡大腿。 现在,耿孝娟的孙子上小学了。由于儿子[ErZi]儿媳都上班,她要接送孙子上学、放学,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有人劝耿孝娟,你年纪这么大了,娘家有弟弟照顾[ZhaoGu]就行了,何必天天去呢!她却说,他们孝敬是他们的事,我孝敬是我的心意! 耿孝娟的事迹感动和影响了很多人。儿媳魏运玲对她说:“妈,你怎么孝敬老人,俺就怎么孝敬您!”平邑奇伟罐头厂老板得知耿孝娟的事迹后,拿出1000元钱给她,让她孝敬父母。 这几年,耿孝娟连年被评为县好媳妇,家庭也被评为县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今年3月3日,耿孝娟又被市妇联评为“临沂市十佳尊老敬老好儿女”。 本报记者 韩纪功 通讯员 洪建 高静 (编辑:SN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