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国人神经的高考昨天落下帷幕。今年,全国共有10个省份实施新课改高考,其中浙江等五省市是第一次进行新课改高考。与“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不同,新课改高考将把学业水平测试或综合性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由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尝试,体现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的规律,是多元化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
在新课改高考改革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却背负着“应试教育始作俑者”的骂名。“过去讲高考是‘独木桥’,我们现在想砍掉‘独木桥’,建设‘立交桥’,就是使更多的人能够受到高等教育。”戴家干对此进一步说明:“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刚恢复高考时,当年是570万人报考,录取20万人,录取率4%左右。去年是1050万人参加,录取人数600万。这样的状况下,我们的高考制度如果仍然延续老办法,肯定不适应。我们国家实行的是招考分离,现在基础教育在改革,高等教育也在改革,作为考试机构,我们就应当提供这样一个‘立交桥’的标准。”
戴家干介绍,新课改高考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改革措施。不过,也有不少家长、老师对于这样的改革仍然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们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便是“改革是否会流于形式”。由于目前高考还没有完全体现课改精神,高考与课改仍然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挂钩”一定程度上仍然显得苍白。
再者,尽管学业水平测试的增加可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是也有家长担心,这会进一步加重学生负担。他们表示,在现在的高考模式下,学生只需要对付高考这一关,如果加入学业水平测试,搞来搞去又成了小高考,那学生的压力只会更重。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这种不可量化的考核是否会带来“人为操作空间”,引发“高中教育腐败”,这一担忧也许会让学生家长颇为紧张。
各种各样的担忧,说明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新课改高考”仍需要不断完善。但可以确定的是,新课改高考正在大步走向全国。教育部已经决定,2010年,北京市也将进行新课改高考;到2012年,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市将全面进入新课改高考时代。
■相关链接
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改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为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在学生成长记录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内容涵盖学生的品质与素养、学习能力、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等六个方面,结果包括学业评价、项目测评、操行评语。评价结果经公示后采集确定的基本信息,形成《浙江省高校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信息表》,进入考生电子档案,在学校投档分数线上,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
其次,改单一考试科目为分类设置考试科目。在现有文科、理科、艺术、体育等学科分类和实行高中全科会考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文、理两大科类为主线,以“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为主体,根据高中新课改实际和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分三类设置考试科目———
第一类科目在保持原有“3 X”科目组合的基础上,增考自选模块,增加测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应现行的第一批录取院校。考试科目为“3 综合(文或理) 自选模块”,自选模块由考生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学科的18道题中,自主选答6题。
第二类科目维持原有“3 X”科目组合,重点测试通用型知识和能力,基本对应现有的第二、三批录取院校,考试科目为“3 综合(文或理)”。
第三类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增加技术考试,侧重测试技能型能力,对应现有的第四批录取的高职高专院校。考试科目为“3 技术”,技术科目包括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先由学生自主选考一门,条件成熟时二者皆考。
其三,改单一选择为多重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类别;在技术和英语听力的考试中,一年有两次全省统考的机会,由考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并自主选用其中的一次成绩。现行的第一批录取院校可以自主选择采用第一类还是第二类考试科目组;招生院校根据培养目标自主确定是否对相应学科的会考成绩提出等第要求;在投档分数线以上,招生院校自主对学生的统一选拔考试成绩、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综合考虑,择优录取。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