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说高考是指挥棒,意思是高考命题对教学有导向作用,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却印证了“平时教什么,考试考什么”。
阅读材料与课文关联
这次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跟课本中某些课文是相近或相关联的。仅以今年试卷中的选文《专家与通人》来说,难道跟高三课文中的《文明的进程》、《〈物种起源〉的导言》无关吗?即使文言文课文《秦晋殽之战》、《荆轲刺秦王》、《淝水之战》、《过秦论》、《伶官传序》、《六国论》等都有史证与观点的联系。
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平时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学有所得,对高中语文二期课改新编的洋溢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一篇篇课文有兴趣,就能在高考中比较融会贯通地积累答题。
架空材料发高论的作文很难切题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要写好这篇材料作文,学生应该对书法和郑板桥这位诗、书、画三绝的“扬州八怪”之大家有一定了解。否则仅从材料选一个角度,不管是“创新”也好,“传承与创新”也好,“互补之赢”也好……丢开材料本身的文化含量,无视自己有关郑板桥的知识积累,要写出切题的作文,是很难想像的。
这次材料作文的命题再次给考生和教师传达一个信号:老师要教好课文,学生要学好课本。比如宗白华的《空间美感》引用了郑板桥的一个段落:“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宗文以此说明郑板桥的丰富感受,而这正体现了郑板桥的艺术观和艺术布局:错落有致。以此境入画,跟他的书法异曲同工。考生如果有这样的一堆材料作为补充,写作文时就不会架空材料去发自己的高论。如果有较好的关于书法和关于郑板桥的知识信息,并在此处植根蔓枝并生发开去,作文的文化含量、其透露出的中国美学趣味和郑板桥,当然会生花生色了。
[观点]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传出的信息,是对这些年来从应试角度去揣摩“指挥棒”并致使语文教学失了本、变了味的一种反思。今后高中语文教学的走向和趋势,一定要把握二期课改的方向,回到“以课文为本”中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