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跳,上海到”,曾是上海脸上的一块“疤痕”。在学实活动的“回头看”当中,这块疤痕将被擦去。什么原因呢?因为建交系统放下身段,移樽求教,虚心学习兄弟省市,才解决了这个老毛病。这则案例说的,绝不是一根桩子的故事,而是再一次讲述了海纳百川的大道理。
海纳百川,是上海城市精神的追求。说是“海”,并不是说上海人已经做得很好了,可以俯视群雄了,而是说,我们的心胸要像海一样宽广,胸怀要像山谷一样虚心。比如一条路面,同样是处于软土地基,同样是车水马龙,为什么苏浙两省的高速道路,就没有“车子跳”的毛病?这就说明我们确实存在不足,确实要虚心向人家学习。问题在于我们有一些同志,老是认为上海工业基础好、技术档次高,不肯也不敢正视差距。博采众长才能海纳百川,老大自居只能固步自封,这个道理,我们仍然要讲、仍然要反复体会。
一条高速、一根桩子的故事,又一次告诉我们,上海有不少领域、不少技术,还落后于兄弟省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上海要“率先”,要“走在前列”,没有一个胸怀不行,没有十分虚心也不行。
转入高架段全封闭施工的沪杭高速公路(莘松段)拓宽改建工程,到这个月初,22000根预应力管桩打入地基,已接近尾声。拓宽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管桩深达30至35米,能有效防止路面不均匀沉降,提高路面的平整度。”
小小一根桩,它能改变“车子跳,上海到”的道路质量欠佳现象!在高速公路建设或拓宽中使用高强度预应力管桩,这在上海还是件新鲜事。以往,常用的是10米左右的石灰桩、粉喷桩,而预应力管桩一般只在造房或建桥等大型建筑中才会采用。这背后,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建设交通党委、市建设交通委将道路质量问题,作为重点分析原因、寻求整改措施的一项课题。“车子跳,上海到”,有上海软土地基容易造成沉降的因素,也因为车辆超载超限现象严重,对路面产生较大破坏。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资金投入、建设养护管理和设计科研等多方面的不足。同样的地质、同样的车况,相邻省份江苏和浙江的高速道路,质量便优于上海。
不回避存在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市建设交通党委、市建设交通委领导带队,多次赴苏浙两省,认真学习他们在道路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在已完成的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拓宽中,江苏省解决路面沉降的办法,让上海建设者深受启发。
与新建工程相比,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更高:一方面,老的路面经过多年沉降,已趋于稳定;另一方面,按照以往上海普遍采用的技术,新的路面刚建成一年内,会产生至少10余厘米的沉降。新老路面的不均匀沉降,会造成路面出现裂缝、高差。江苏省建设部门采用了高强度的预应力管桩,并将桩基打入深达地下30至35米处,穿过了软土层,这样,新老路面的沉降便能基本达到同步。取经后,这项技术在上海建工集团施工的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拓宽中小试牛刀,并初现成效。
对标兄弟省市,虚心向学,认真整改,上海建设者收获的何止是一项路基技术。
目前,正在加紧施工的沪杭高速全线5个标段均采取"首件制"的质量和工艺控制管理模式,从软土处理、路基填压到路面结构,所有技术、工艺质量过关后才能全面开展作业;每个标段设置中心实验室,不仅施工单位要自检每道施工工序,工程指挥部、监理单位还要随时进行"飞行检查"和例行抽查;工程指挥部向各施工单位下发路基填筑等各项关键工序作业指导书,统一操作流程和工艺标准……这些措施,目的是通过更高的管理水平、技术规范,确保沪杭高速拓宽的工程质量,不再产生"车子跳,上海到"的尴尬现象。在学习实践活动后续整改中,市建设交通系统将全面启动实施道路质量翻身计划,打算用三个三年时间,使上海道路质量彻底改观,与国际大都市形象相匹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