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迎来了80周岁生日。名满天下的特大专科早已实现日均门诊三四千人。然而几十年前,皮肤科并不被看好,在仅有七八名医生的科室里,奠基人之一的杨国亮教授,曾循循善诱告诉学生,“皮肤就像人体的一面镜子,钻研下去会有一片新天地。”历经80年,当年小门诊打造出自己的新天地,也为今日的医学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钻研精神远比设备更重要
80年前,皮肤科在原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现华山医院)诞生。1932年起,包括我国皮肤病学奠基人杨国亮教授、潘继盛教授等纷纷来到科室工作。彼时皮肤科仅设有门诊,没有任何实验设备,堪称“白手起家”。
前辈们在一穷二白条件之下,凭着一股子钻研精神,成就了一系列非凡之举:肩负起皮肤科临床及教学工作,十分重视门诊病卡、典型病例的积累,一一添置了照片、挂图、幻灯片等,并不断研制外用药制剂:用蜂蜜猪油软膏治疗冻疮、硫磺白降汞剂治疗白癜风……直到今日,这些“秘方”仍被公认为行之有效的外用药物。
前瞻式管理与培养是“王牌”
华山医院皮肤科之所以壮大,与其开拓性的管理密不可分。早在上世纪50年代,科室便逐步建立了门诊时高年资医生巡查制、疑难病例讨论制、病房三级查房制、主任医生查房制,确保皮肤病例的诊治没有疏漏。除了普通门诊,医院还富有前瞻性地开设了银屑病、湿疹、红斑狼疮、血管炎等十余个专病门诊,利用“术业有专攻”优势,一下子打响了名气。
几十年来,科室里坚持每名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在学好英语的基础上,再学习第二门外语。医生每月交出阅读外文期刊的文摘,每人每年要有论文发表;主任对每篇论文或文摘在送审之前,至少修改一次甚至几次。严谨的治学之风令皮肤科人才辈出,不仅成就了自身的梯队发展,也为内地医学院的皮肤科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
零距离贴近群众实际需求
上世纪60年代末,皮肤科医生为插队落户知青染上的虫咬皮炎进行防治,并控制住了皮炎蔓延。改革开放后,科室又开出了脱发、光敏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等专科门诊,满足患者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化妆品不良反应越来越多,皮肤科再次走在同行前面,开出化妆品不良反应门诊、痤疮门诊。
临床需求推动科研,科研力量支持临床,两者相辅相成,令华山医院皮肤科始终零距离贴近群众的实际需求。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突破点,皮肤科继续保持着蓬勃发展之势。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