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我国科学家盼望已久的“神奇之光”,终于开始为他们照亮一个前所未见的微观世界———一周前竣工的“上海光源”昨天起试运行,对用户开放。首批用户包括全国78个科研单位、企业,286个课题,今年开放机时2000小时。
昨天早上8点半,首批7组用户就来到光束线站。来自上海、长春、北京的科研人员,提早一天就赶到了,因为他们先要通过用户培训。一天下来,首批用户几乎一致称赞新光源清晰、快速、便捷———这里可以看到早期肿瘤只有几十微米粗细的新生血管;这里拍摄一张蛋白质晶体衍射图只需0.8秒,而二代光源要几十秒……
正在给小鼠做脑CT的上海交大医学交叉研究院科研人员刘苹告诉记者,一般临床CT只能拍到200微米以上的血管,而引起中风等疾病的关键,可能在更细小的血管。在这里,他们已经观察到了几十微米的血管。“这很可能对早期肿瘤、脑中风等研究带来突破。”
“真没想到,一个蛋白质样品半小时就能完成立体拍摄,最小能观测直径0.025毫米的晶体。”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的周佳海研究员惊讶于新光源的“视力”和效率。这次,他申请到了生物大分子晶体线站24小时的实验时间,根据经验,他带来了近百个蛋白酶样品,没想到下午3点,样品就基本测完了。
他将剩下的机时让给了复旦大学的同行,同时给光源提了条建议:如果光源临时有机时空出,希望及时通知用户,提高利用效率。“上海光源”收到的首批申请多达301个课题,申请机时超过5000小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最终筛选了286个课题,提供2000小时机时,还有大量需求无法满足。
在落选的课题中,有些是因为“上海光源”目前的光束线站尚不能满足其实验条件。昨天,“上海光源”工程经理部总经理、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所长徐洪杰也在几条实验线站上和用户探讨线站的改进计划。他说,今年上海光源留出了5000小时机时,对加速器、光束线等设备进行调试,光源会逐步调整,更契合用户的需求。同时,“上海光源”正在向国家申报二期20多条光束线的建设计划,待60多条光束线全部建成后,光源将充分发挥作用。 tujian.org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