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还要不要灾害教育?灾害教育是以“避”为主还是以“防”为主?灾害教育是“应急”还是“常态化”?在昨天举行的“学校360度灾害教育研讨会”上,一些教育专家指出:灾害教育不能缺位,必须常备不懈,必须与生命教育与德育内容有机融合,由此引出的360度灾害教育新概念引人注目。
重视形式忽视实质
由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办的此次研讨会,召开在汶川地震即将一周年之际,有着特殊的意义。据介绍,灾害教育并非一片空白,我国学校教育现有的德育内容中实际上就含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目前主要依托“安全意识教育”、“生命教育”等途径进行。不过,一些专家指出,当前学校的安全意识教育形式上重视,实际上不重视,有的甚至停留在浅层规劝层面和作秀操作层次。即使有不少学校在认识目标教授的基础上进行了安全行为的实战演练,但这样的演练多数是求场面精彩,有作秀之嫌,忽视了学生面对灾害事件时内在心理反应机制的真正形成。
帮学生转变实践行为
在会上,由华东师大教授王健领衔的课题组,发布了学校360度灾害教育专题研究的成果。王教授认为,鉴于学校实施灾害管理和开展灾害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当前学校德育体系中无论是“安全意识教育”还是“生命教育”都无法真正对其进行有效贯彻和实施。因此课题组提出,要进行“学校360度灾害教育”。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磊指出,这样一种教育,应该包含学校现有的“安全意识教育”、“生命教育”中的相关内容,既是“安全意识教育”,更是“生命教育”,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上述两个现有的德育概念,它统合了生命教育的价值观,汲取了安全教育的有效形式,在此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学生在认知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形成内在的心理机制,最终落实到学生实践行为的转变。而现在不少学校都按照要求建立了应对各级各类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但实际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不少预案本身的科学性没有经过权威机构的论证和评估;很多学校的预案属于舶来品,没有考虑到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预案文本制定出来以后很少有学校定期开展实战演练;不少预案属于粗线条的规定,没有落到细节。上述情况的大量存在使得很多学校的应急预案成了纸上谈兵的一纸空文,一旦灾害事件突发,应急机制很难迅速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校灾害管理“避防为主”
课题组主张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对自然灾害应以“避”为主,对人为灾害应以“防”为主。“避灾”适用于自然灾害,它强调的是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和谐。“防灾”适用于人为灾害,它强调的是在学校教育、教学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灾害与风险意识,对各种人为灾害事故做到事先积极防范、科学防范、有效防范。新时代的学校灾害管理应当牢固确立“避防为主”的理念,通过事先的避防来将灾害减少到最少,将灾害损害后果减轻到最小。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