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如今不断会有青少年在课题研究上取得“名利双收”的成果,但中小学校开展科技活动不能只满足培养几个获奖的“尖子”,而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广泛的科普项目活动中。在日前举办的“上海科技教育刘国璋名师工作室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和本市的300多位科技辅导员和科普教育专家一致提出,校园科技活动不能太追求走“精英”和“精品”之路。
重点放在普及性上
现在有些中小学将科技教育与科技活动变成了“阳春白雪”,学校重视的是搞出一批能够获奖的“精品项目”,着力花本钱培养的也是区区几个“得奖精英”。针对这一现象,宝山区少科站特级教师刘国璋说,科技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活动应该要有很广泛的参与性。
研讨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10年来本市参加课题研究的中小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0.5%;在每年的全市性青少年科技作品评审中,由这0.5%的学生所提交的“成果”,占到了总评审量的86%;而占评审量14%的校园普及型科普项目,参与的学生比例却高达99.5%。刘国璋说,这足以说明中小学科技活动的重点应当放在科普活动上,“群众性、教育性、公益性和趣味性,应当成为推广科普项目的重要特点。”
参加活动切莫功利
然而,当前学校在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中也不免遭遇了应试教育的瓶颈。“参加比赛忙一阵、拿到奖杯乐一阵、临到考试歇一阵”,成为一些学校应付科技教育,或者只是拿科技教育当“花瓶”的真实写照。
研讨会同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更反映了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那就是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影响下,家长对孩子参加科技活动的支持率并不高。调查显示,对学校科技教育抱无所谓态度的家长占到了七成以上,有21%的家长认为科技教育比较重要,而认为很重要的家长仅占6%。还有的家长仅仅是把孩子参加科技竞赛当成了升学的“敲门砖”,有的家长在觉察到孩子参加的项目获奖可能性不大后,就会中途将他们“劝走”。
着力提升科学素养
刘国璋老师说,尽管学校开展的科普项目活动对升学作用的“含金量”或许没有从事课题研究那么高,但毕竟这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性和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它的价值和对青少年一生的影响力不应该被小视。据了解,近年来本市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校园科普项目,如宝山区的“万童行动献绿草,创建生态新宝山”活动、长宁区的“让多样的生物常在”活动和徐汇区的“保护水资源”活动,都几乎是各所学校每个同学齐上阵,真正达到了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高的目的。
本次研讨会还传出信息,在世博会召开前,本市将对青少年科普基础建设作出整体布局规划,在每个区县建成1至2个自然科学类产业博物馆或科技馆,最终形成以上海科技馆为龙头,以一批具有专业或产业特色的科普教育场馆为辅助,以成片科普教育基地为基础的多元化、层次化的科普网络,为全方位地开展校园科普活动搭建良好平台。
tujian.org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