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小学生一直面对着一个头疼的问题:所有的学生,无论是成绩占前10%的学生,还是占后10%的学生,他们使用的教辅书是一样的。”昨日,华东师大举行《一课一练》教育价值研讨会,会上多位专家和学生指出,从数量和种类上来说,我国是教辅书大国,但专业化程度却远远不够,尤其是针对成绩为后10%学生的教辅,更是市面难觅。
课改后教辅书购买反增多
“在国内,教辅书的名气不大好,每年都会被拿出来批判一下。但在国内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教辅是学生、教师和家长以及整个教育工作当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华东师大出版社副社长缪宏才介绍,近年来教辅的价值被逐渐认可,该社《一课一练》去年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最有影响力的300种图书”之一,最近还获得了市工商局批准的“上海市著名商标”。
对于教辅的价值,卢湾区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杨治平曾经作过一次调查,发现在学生看来,教辅书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达到了67%,远远超过了教科书。学生在做作业和练习的过程中,有50%以上的时间是在使用教辅材料。“现在有的学校明令禁止教辅书进课堂,但是家长和学生自己还是会购买。”而且,课改以后学生家长买的教辅书反倒多了,“教育部门要给学生减负,但家长和学生还要加回来,买了一本以后心理不踏实,认为多买一点总归保险。”
1000道试题其实只有50道
“不过,虽然现在市面上教辅书种类非常多,但实际上对学生学习有帮助作用的却非常少。”杨治平还发现了当前国内教辅材料编写的一些弊端。比如“习题化”倾向,习题大部分是抄袭拼凑而来,不过是“习题搬家”。“我做过一个关于英语学科里面情态动词的调查,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候买了几十本教辅书,做了1000多道关于情态动词的试题,做下来之后发现,其实总共只有50道题目!大部分试题都是雷同的。”
另外,当前的教辅还有“学术化”、“花哨化”和“同质化”倾向,有的教辅太过专业,根本不像是写给学生看的;有的教辅华而不实,学生认为太过花哨,反而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和审题。究其原因,杨治平认为,这和编写者的态度有关,他们往往在受命编写一个章节后,在很短时间内就拼凑出试题和解读出来。
教辅冷落成绩不佳的学生
在专家们看来,教辅书亟须改变的现状是,对于各类学生太过“一视同仁”,没有做到分层出版,“成绩前10%的学生可能需要的是拔高性的教辅;前25%到50%的学生是需要普遍认知的,因为老师讲的一些难题他们是听不懂的;最后10%的学生可能不需要看教辅,因为他们教科书都不看。”在杨治平看来,与国外教辅书相比,国内教辅还处于一个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他建议出版教辅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
对此,学生代表、复旦大学学生柳成荫也补充道,前两年有一本教辅叫《一分也不能少》,但事实上高考试题最后面的10到20分考生是很难拿到的。另外,晋元中学数学教师葛明认为,学生的承受能力有限,一天的题量顶多不能超过12道题。“各类教辅里面,含有太多高考得分率接近于1的试题,这类题目放不放、放多少都是需要教辅编写者考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