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2月23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上海人才引进户籍政策改革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居住证转户籍”政策让持居住证的人才们终于有了转换户籍的盼头,其实,自1994年上海提出建设人才高地以来,上海人才引进政策的改革步子一直处于我国各大城市的前列,从蓝印户口到居住证,到“居住证转户籍”政策出台,来沪人才的子女就学等生活环境正不断改善。
居住证制度本身还需细化和完善
张子良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张子良表示,居住证制度以就业为办理前提,促进了人才的有序流动和柔性流动。
2002年,本市推出居住证制度,当年办理居住证0.75万人,同年户籍引进4.67万人。2005年起,居住证引进人数超过户籍引进人数。2007年,户籍引进人数为2.42万人,居住证引进人数为5.43万人。这些引进人才年纪轻、知识层次高、能力强,处于创造社会财富的黄金阶段,很多人已经成长为本行业和本领域的领军人才,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引进人才对优化上海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子良解释说,“以居住证为主的人才引进方式长期有利于人才柔性流动,但居住证制度本身急需细化完善。”鉴于人才居住证制度已经试行近7年,特别是2004年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也已近5年,在户籍和居住证双轨制的人才引进管理的政策条件下,有必要在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迫切需要建立居住证与户籍的衔接机制。
“‘居住证转户籍’体现的是上海的开放,不再用指标控制,而是符合条件的人才都能够留下来,这些落户人才共同特点是必定是上海需要的人,也是单位中不可替代、独当一面的人才。”张子良表示,“上海已经到了适当放宽户籍的时刻了。”
“人才的需求不尽相同。”张子良提出,来沪工作、持居住证的真正高端人才、领军人才不一定要求有上海户籍,事实上,对他们来说,也不存在户籍问题。而户籍并不是来沪人才唯一要求,如有的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人才,他的需求有可能是住房,有的高端人才,他的需求可能是出入境的便捷,而有从海外来沪的人才,他的问题是上海医疗保险不能跟海外接轨,得掏钱看病,那他的需求便是医疗保险,甚至也会有高收入人才对来沪工作纳税过高犹有顾虑等,这些需求都代表了人才对环境的不同要求。“因此我们应积极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形成‘控制人口,不控制人才’的政策导向,以人为本,从人才的需求出发制定人才政策。”
户籍放宽的脚步要一步步地推进
徐坚成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参与2008年市委重大调研课题——“关于上海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课题调研”的徐坚成表示,户籍改革中最难的是特大型城市,因城市居民的福利从户籍上剥离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国二元结构差距较大,一旦特大型城市户籍全面放开,就根本受不了大量涌入的人流。
2004年,按照进一步控制上海的人口流入,实行外来人口的有序管理的原则,在2002年实施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的基础上,以市政府令的形式发布了《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在各类来沪人员中推行居住证制度。在来沪人员中,按不同条件分为引进人才、务工经商和投靠就读等三类《上海市居住证》系列,其中引进人才居住证俗称人才类《上海市居住证》。引进人才以加入户籍为主逐渐转为以领取居住证为主。“当初的设想是居住证等同户籍,在施行过程中,居住证实际上不能完全等同户籍。”徐坚成说,“尽管在居住证政策实施过程中其服务功能正逐步得以完善,但在居住证政策刚刚开始实施的阶段,居住证服务功能尚有不完善之处,难以享受到与户籍的同等政策待遇,在社保衔接、出国签证、就业、安排子女教育等方面,居住证还存在不少‘力不能及’的地方。例如,企业的持居住证人才出国的因私护照需要回原户籍所在地办理,着实让这些人才感到困扰。”徐坚成分析说,至今,居住证的量不断积累,但来沪人才中一些人计划一生在上海这个土地上做贡献,可他们拿不到户籍,从心理上不太能认同,认为居住证终究是个临时身份,因此他们拿户籍的愿望变得十分迫切。
至于户籍放宽的脚步要一步步地推进,不可能全面地放开,必须有一个“条件管理”。徐坚成解释说,户籍开放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一个人才落户将派生出这个人才的配偶、子女等亲属多人加入户籍,全部放开的话,上海整个公共服务财力压力将变得更大。
将有助于解决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唐国安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居住证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转向上海市户籍的改革,是政府执政观念由注重城市发展效率到注重民生问题的改革。”唐国安说。2008年,作为市政协《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研究》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唐国安那时就提出要建立居住证转户籍的政策,促进就业问题解决。
唐国安说,居住证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有关政策是说申请和居住证后,仍然可以申请户口,但没有居住证可以转成户口的说法。此次居住证转户籍的改革,可以说是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由户籍政策着力于提高城市建设效率而转向关注民生问题的改革,现阶段,它将有助于解决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改革应该朝着逐渐淡化户籍制度,转变为单轨制——“居住证制度”方向转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