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山西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辉煌60年 山西印象(图)
2009-08-31

tujian.org

太原一烹饪技能比赛现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世纪70年代,粮食是定量供应。 tujian.or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世纪80年代,太原市民排队买散醋。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进入本世纪,祖孙享受烛光晚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今,洋快餐店遍布太原街头。

tujian.org


全省饭店已达7万余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中国实业志·山西卷》记载,民国22年,太原有各类饭店159户,晋城有酒肆、饭店30户,运城有菜馆、馍店、酒店15户,等等。据《太原指南》记载,民国24年,太原城内有36家较大的饭店,著名的中餐馆有并州饭店、晋隆饭店、正豫菜馆、果园春、林香斋、清和元、认一力、便宜坊、井盛园,西餐馆有山西大饭店、正太饭店、晋谷香、晋瀛食堂等。 tujian.org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废除了旧政权的苛捐杂税,采取了多项恢复经济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为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到1953年底,全省饮食业经营户发展到7652户,从业人员16722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34.25%和27.90%。与此同时,国营饮食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1956年末,全省城镇饮食网点共有1857个,从业人员8579人。 tujian.org


据1976年统计,全省城市饮食网点有781个,但城市人口已增加到375.1万人,平均每千名城市人口只有0.2个饮食供应点,饮食市场出现“吃饭难”,群众生活十分不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饮食业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国营、集体、个体多种经济形式竞相发展、繁荣兴旺的新局面。目前,全省饭店数量达到7万余家,从业人员上百万。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饮食:越品越香滋味美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百姓的餐桌上悄然发生着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越吃越好!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民以食为天。今天,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无论身居何地,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令人们品味出:生活越来越好!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生于解放那年的爸爸,回忆以前意味深长地说:“以前的日子真叫一个苦啊。我那时候到五里开外的学校上学,看到别人带去的面疙瘩或者红薯稀饭,都会馋得我直滴口水,我们那时候家里人口多,每天基本是空着肚子上学或者喝稀得见底的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人们生活基本上离不开票证——粮票、油票、肉票等,大多东西都得凭票购买。这个时期,老百姓也顾不上什么口感、营养,只要能吃饱就行,餐桌上的菜肴以蔬菜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百姓的餐桌上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瓜果、蛋、禽、肉等应有尽有,外地的水果、海鲜等原来不敢奢望的食品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进入90年代后期,老百姓的饮食文化发生了“新革命”。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普通老百姓的餐桌和厨房都逐渐社会化了。花钱买享受的消费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省时、省力、省心、卫生和方便快捷的食品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家遇喜事、亲友聚会等,往往到好一点的饭店、酒家包上几席吃个痛快,喝个开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在,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店随处可见,老百姓吃得越来越多元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60年来关于“吃”的变化,想起来便会感叹万分。现在人们不但吃饱,而且还吃好。吃,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tujian.org


千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85%员工是山西籍,是名副其实的山西人面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香飘全国的“九毛九” tujian.org


几许酸,几许微浓,加上刀削面、猫耳朵、剔尖、剪刀面……吃法别致,清汤、羊汤、凉拌、热炒……形状各色,鱼形、线形、片形……或筋道或柔软,滑利爽口,余味悠长,这纷繁多变的山西面食,一切刚刚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5年,在海口市南航东路,一间只有57平方米、6张小桌、6名员工的小面馆,十余年后,以其别具一格的“山西面食文化”特色发展成为主要业务遍布广州、东莞、秦皇岛、海口、长春、兰州等地,十余家分店,年营业额约8000万元,每年还以多家连锁迅速拓展的华南地区知名餐饮品牌。这样巨大的变化,是“九毛九”山西老面馆的创始人管毅宏怎么也不会想到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出生在太原的管毅宏少年时曾经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海南梦;一个是出国梦。19岁那年,管毅宏毅然向家里拿了500块钱,踏上了通向海南梦的路。到海口后,在海南神龙股份有限公司的帮助下,管毅宏盘下了经营不善的“山西面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经过多年辛苦打拼,管毅宏的生意越做越大。1999年,第一家分号海府分号开业,2001年,第二家分号滨海店开业,发展到如今十余家分店。另外,1000余名员工中,有85%是山西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山西人面馆。其独特的山西文化特色征服着各地人们的口味。据了解,今年年底,“九毛九”山西老面馆将在太原落户,期待它在家乡的出色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郭艳

tujian.org


小火锅大变化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山药蛋、小酥肉、红薯粉条、大白菜。铜火锅里烩一烩,热热闹闹吃一锅,鲜香可口暖心头。大家是否还留有吃铜火锅的记忆呢?我清晰地记得儿时这样的画面,每逢除夕全家人都围坐在一起,吃着炭烧的铜火锅,听着外边热闹的爆竹声,这是一年也没几回的盛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火锅的创新也愈来愈多,告别铜火锅的时代,人们不但在锅底上发明了不同的口味,配菜也是十分的丰富。20世纪90年代,重庆川味火锅打响了中国市场,吃辣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而煤气火锅时代的到来也让吃火锅变得方便起来。来一个鸳鸯锅底,打开煤气灶,几分钟就开锅了。点一份香油芝麻酱,再配点特质的豆腐乳调味,就着糖蒜吃涮羊肉,辣味十足那滋味叫一个爽。而在配菜上火锅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可以看出火锅越吃越有味儿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进入21世纪,当我们高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时,火锅科技也随即到来,电磁炉的诞生使火锅行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那些商家不用再去为搬换煤气罐而烦恼了,小小的电磁炉,一插电,按下按钮即可。这也为吃饭的顾客带来了许多方便,什么时候想把温度调大点,什么时候想关掉了,只要轻轻一按就可以了,再也不用着急找不到服务员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在人们提倡少油、绿色、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再热衷于红油火锅,而菌类、骨汤类的锅底成了现代人的首选,开锅来一碗热汤先喝它几口,暖身开胃,少油又养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火锅以它独具特色的魅力得到各类人的喜爱,而火锅文化也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延续发展着。它像一个里程碑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梁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做西红柿酱的故事 tujian.org


妈妈说,对于腌制西红柿酱的记忆开始于20岁。那时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实施了包产到户制度,农民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粮食和蔬菜被大量地种植。土豆、大白菜之类的,人们就将他们存放在地窖里,留着过冬以及来年青黄不接的时候食用。西红柿不一样,容易腐烂,所以平常人家将它们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储存起来。这种特殊的存储方式是将它们高温加热后灌注在瓶子里,然后密封保存。山西人喜吃面食,在冬季吃面条的时候,拿一瓶出来,做成西红柿酱,浇在面上,就是一顿美餐。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到夏天的时候,西红柿大量成熟,家家户户都在忙着一件事,那就是灌西红柿酱。在妈妈的记忆里,我姥姥这时会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帮她洗瓶子,剥西红柿皮,用塑料纸把瓶塞扎紧,以免空气进入里面。都是些再琐碎不过的事情,大家却忙得乐此不疲。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后妈妈结婚成家,成为了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开始担起一个家庭的日常饮食。腌制西红柿酱也成了每年夏天必做的“功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选购上百斤的成熟西红柿,找寻输液用过的瓶子或者玻璃罐头瓶,把这些瓶子洗刷干净,算是做酱的准备工作了。一般加上前期的准备工作,灌制西红柿酱差不多要花掉两三天的时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时代在发展,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在西红柿泛滥的时候灌制酱了。因为即使在冬季,新鲜的西红柿也能在市场上买到,而制作西红柿酱却费时费力,有时不免还有几瓶坏掉的。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棚菜广泛种植,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腌制西红柿酱的时光在妈妈那一代人的生命中已成为回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柴雯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今,很多外来客人到山西一定要去晋韵楼品品晋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晋菜 晋韵 晋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进门,一股浓郁的山西韵味扑面而来,历史悠久的古树,树下是一口古井,井边是身着大红旗袍的美丽女子抱着琵琶,弹着古筝……晋韵楼,山西的第一家新派晋菜特色酒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它的创始人韩永旺是厨师出身,清徐人。起初他只是小店经营。本着诚信的理念,他的饭馆开一家火一家,不仅仅是座无虚席,很多时候,客人要排队等候。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韩永旺在当时还未发展的长风街开了一家名为 “乡村人家”的饭店。此时,韩永旺开始将一些地方风味特色搬上了菜谱。到2001年开 “清徐人家”时,地方风味已成为饭店的特色主打。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晋韵楼酒店经理杭伟洲回忆说,20世纪90年代末期,他正在迎泽宾馆主厨,很多原本学山西菜的学徒转而去学做粤菜,许多投资人也更愿意去投资利润高、回报快的粤菜,而晋菜却如一盘散沙,挖掘、发展基本处在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宾馆来的各地客人常常会问哪里的山西菜做得比较有特色,点名要求做山西菜。市场中的压力与需求同时存在。2003年到2004年,已有一定行业基础的韩永旺开始筹备晋韵楼的成立,并打出了“弘扬山西饮食文化,努力打造新派晋菜”的口号,要将晋韵楼打造成一个传播三晋文化的接待窗口。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今,很多外来客人到山西一定要去晋韵楼品品晋菜,“不去晋韵楼吃一顿就枉来山西走一遭”已成为很多外来客的共识。2005年7月,晋韵楼接待了台湾乡里长民意代表团一行90余人,为他们精心准备了大型晚会 《晋韵风情》。今年5月,晋韵楼受邀请去台湾参加当地的“美食节”并做面食表演。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更好地传播三晋文化,特别是三晋饮食文化,晋韵楼可谓下足了功夫。在晋菜的创新方面,他们每年都会派一批厨师去山西各地采集民间饮食材料,把当地的各种小吃特色都带回来研究。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菜品研发室。将山西经典的面食及风味饭菜去糙取精,大胆创新,使得宾客可以尽享纯正“新派晋菜”的独特风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郭艳 柴雯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篇:吐出585万赃款 苦咽15年监禁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辉煌60年 山西印象(图)
    ·辉煌60年 山西印象(图)
    ·我省第一家破题:可享受工伤待遇
    ·吐出585万赃款 苦咽15年监禁
    ·这个逆势增长亦可喜
    ·施孝寿仙园寿阳奠基
    ·“开胸验肺”能否催生职防机制变革
    ·我与我的祖国(十二):那个火红的年代 那
    ·苏宁全国旗舰店强势入驻太原
    ·全国鲜食玉米育种栽培及产业化研讨会在晋召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