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警延安市支队党委推动部队科学发展纪事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延安同志们没有一件事不
是实事求是。”武警延安市支队党委如今在继承这一优良传统的基础
上,扎扎实实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了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揭露矛盾促提高——3个“老先进”被定为重点帮建单位
今年初,一中队、宝塔区中队等3个“老先进”被确定为重点帮
建单位的消息不胫而走。尤其一中队上了帮建名单,这可在官兵中间
“炸了锅”。
一中队驻守在著名的南泥湾,常年担负着姚家坡监狱的看押任务,
先后受到团中央、武警部队党委的表彰,中队党支部连续10年被总队
党委表彰为“基层先进党支部”。
声名显赫的一中队为何成了重点帮建单位?支队政委马建民回答
:“新形势下,中队党支部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力度不够,
尤其是官兵素质参差不齐,遂行多样化条件下的执勤处突能力有待提
高。”
支队长黄洁把一中队作为自己的帮建点。几番调查和谈心后,他
与支委们一起,认真梳理出战术演练实战性不强、干部“四会”能力
弱等10个突出问题,重新修订了按纲建队计划,确立了“分层建设,
全面提高”的建队思路。针对一中队队部及两个执勤点的官兵至今仍
住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的窑洞,取暖还在用外边淘汰多年的地炉
的实际,支队党委在争取上级补助360万元建设经费的同时,取消维修
机关办公大楼的计划,把75万元全部用于帮助中队建设。
与时俱进谋发展——25个“窑洞中队(点)”搬进新楼房
2005年前,支队50%的基层中队和80%的单独执勤点的官兵都住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的窑洞里,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为此,党委
决心改善基层生活条件。是修窑洞呢,还是建楼房?官兵讨论异常热
烈。
有人认为,窑洞坚固耐久、冬暖夏凉;有人认为,窑洞是陕北的
象征,老一辈革命家就是住在窑洞成就大业的,舍弃窑洞就是放弃优
良传统。
支队党委分析认为,现在建数十孔窑洞,既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也不符合落实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要求。弘扬延安精神,不在于住窑洞
还是住楼房,关键是部队要有战斗力。
为此,支队党委采取“目标单位争取一点、上级机关倾斜一点、
支队补助一点”的办法,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将25个住在窑洞的中
队、单独执勤点全部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支队党委还下大力解决基层部队建设中遇到的政治教育缺乏现代
传媒手段和执勤设施简陋,官兵常受风寒雨雪侵袭,生活中吃水、洗
澡、就医难等数百个难题。如今,各中队、执勤点不但建成了“春有
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的花园式营区,而且官兵住的是装有
暖气的宽敞楼房,喝的是清澈的泉水,洗的是太阳能热水澡。
环境变了,用延安精神建队育人的传统没有丢,支队通过开展“
学传统、讲使命、明责任、强素质”和“节约一度电、一粒米、一滴
水、一块煤、一分钱”等活动,编写“延安精神手册”,组织重走红
军路、参观革命旧址,进行“牢记胡总书记嘱托,忠实履行神圣使命”
、“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举办“圣
地在我心中”、“弘扬延安精神,争做忠诚卫士”等主题演讲会,普
遍建立“两组(理发组、收旧利废组)、一行(小银行)、一箱(节
约箱)”,教育引导官兵大力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增强履职尽
责的自觉性。
公正用人赢兵心——12名“个性强”干部得到提升使用
在延安市支队,用人导向很是鲜明:靠素质奠基,靠实干立身,
靠实绩进步。
原二大队副大队长兼五中队中队长王新强,虽然驻地自然条件艰
苦,但他扑下身子实干,多次带领部队圆满完成任务,中队连续两年
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在选配大队长人选时,王新强
与其他6名干部同台竞争。
支队党委采取素质考评、实绩评估、群众评议、综合遴选的办法
进行考核。结果任职刚满两年、年限少于他人的王新强,综合考评名
列前茅,被提前提升。
选拔使用干部中,支队党委重视尊重干部的个性,不因个性差异
有失公正。
一大队副大队长任振伟性格耿直,敢管敢抓,部队建设富有成效。
从副连到副营,两次提升考核时都有不同声音。提升中队长时,有人
说他“个性太强,工作配合不够默契”。党委广泛了解官兵意见后,
肯定了任振伟的个性,将他任命为二中队中队长,并配备了一个性格
互补的指导员。支队领导还利用蹲点检查之机,进行传帮带,帮他克
服个性弱点。使他主动配合其他同志工作,中队连续两年受到上级表
彰。去年7月,任振伟在任职满3年后又得到使用。
延安市支队近年先后提拔使用干部246名,其中提前晋职12人,
官兵心服口服。对此,战士王强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科学发展指航
向,延安精神放光芒;求真务实好作风,圣地武警传“真经”;官兵
精神真饱满,部队建设大发展。
(本报通讯员 贺军荣 王升元 记者 薛向群 杨月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