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西安市碑林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德龙
自2000年从长乐坊街道调到碑林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他用八年
的时间,带领全局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使碑
林区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亮点迭出,全面开花。他,就是西安市碑
林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德龙。
敢为人先 铸就全省首个三级就业平台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碑林区大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沉淀在社区。从2001年开始,王德龙开始着手研
究这一问题。最终,他拿出了自己独到的办法:以社区为依托,以市
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区、
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工作网络,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拓展和延伸
劳动保障服务职能。
按照这样的思路,区劳动保障局马上出台了《社区就业试点工作
实施细则》、《社区就业工作考核评估标准及办法》,并在全区首先
选择了20个社区进行就业试点,后来,又推广到全区102个社区。三
级就业平台的建设与国家推行的三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不谋而合,但
却比后者早了整整一年。
有了全区三级劳动保障平台,王德龙又引导各街办及社区以增加
就业岗位为重点,开办餐饮、洗浴、理发、早餐市场等便民服务网点
1200多个,街道、社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238人,占全区安置总数的
71.75%。
心系群众 用智慧攻破城市“顽疾”
二十多年来,西安人要找瓦工、粉匠、保姆,首先想到的就是文
艺路劳务市场。可是,由于这个自发的马路市场长期缺乏监管,给不
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农民工的权益无法保障;同时,由于大多数
人在马路边等活,影响交通,影响市容,成了西安市屡治不绝的“顽
疾”。
面对这一“顽疾”,王德龙认为,一个临时劳务市场,存在了22
年,历经了西安市三届政府,应该有它形成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
社会环境。因此,对于该问题,政府应该“疏”而不在于“堵”。
在西安市及碑林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德龙开始谋划建设全区
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经千挑万选,他把地址选在了小东门外五
道什字一处废弃的厂房内。为了这个新市场,王德龙马不停蹄地跑了
3个月。由于过度劳累,他病倒了几次。当大家劝他休息时,他说什
么也不肯,一边打吊针,一边去和厂家谈判。王德龙受了不少气,吃
了无数闭门羹,最终,还是把碑林职介服务中心的手续办妥了,比原
定时间提前了3个月。此时,他还不敢懈怠,又加紧马力投入到大楼
的建设和装修过程中。2006年9月,全省首家以突出政府“公共就业
服务”职能的“职介超市”——碑林职介服务中心建成运行。
以人为本 塑造和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
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王德龙着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全面提高大家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王德龙坚持引导和教育相结合,注重关心和爱护干部。对有问题
的同志,他通过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指出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措施,
帮助其纠正;对于能力较差的同志,他多鼓励、教方法、指路子,支
持他们扬长补短,调动工作积极性。在他的带动下,碑林区劳动和社
会保障局干部职工积极向上,开拓创新意识增强,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蔚然成风。
在劳动保障战线上,王德龙同志走过了8年艰辛而又辉煌的人生
道路。面对已往的成绩,他心静如水。他说:“是党和人民赋予我这
个岗位,也成就了我作为一名党员、一个基层干部在执政为民的事业
中所应尽的职责、应做的工作和应有的业绩。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将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任务而任重道远,我将永不
懈怠地为人民群众奉献自己的一切。”
在王德龙的带领下,碑林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先后被国家、省、
市劳动系统授予“全国优质服务窗口单位”、“全国职业技能优质鉴
定站”等各类奖项80多个,王德龙同志也先后被评为全省就业再就业
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劳动系统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本报记者 乔丹 赵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