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陕西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23让农业科技成果走向千家万户
2009-04-3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新农村建设事业
  尝到科技甜头的白水县收水乡果农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赠送锦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小麦良种推广观摩现场 支勇平 靳军摄   产学研紧密结合,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期坚持的办学特色。建 校七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学校合并组建十年来,在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为祖国农业培养 大批高质量科技人才的同时,学校一贯十分重视发挥大学社会服务功 能,使一批批科技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一串串丰硕的果实,为祖 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尤其是2005-2008年,在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等共 建部委和陕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农业高 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密切配合,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 为导向,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 推广新模式,探索实践了“大学+试验示范站(基地)+科技示范户 +农民”的推广通道,初步总结了大学与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 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示范户、农民有机结合的模式与机制, 为新形势下我国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 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实施3年多来,学校在陕西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了一批试 验示范站和示范基地,培育、指导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 织,引进、示范推广农牧新品种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60多项,取得 社会经济效益150多亿元,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加了农 民收入,推动了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 到了科技示范和积极引领作用。   下面,让我们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工作中撷取几朵小花, 感受其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风采。 小麦良种全国推广   作物遗传育种特别是小麦遗传育种一直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强 势学科,也是其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学科。建校70多年来,该校小 麦育种成绩斐然,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早在1934年就开展了小麦遗传育种的相关研究工作。70多年 来,相继培育出了“碧蚂1号”、“丰产3号”、“小偃6号”、“陕 农7859”、“陕229”、“小偃22”、“西农979”、“西农9871”等 60多个优良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8亿亩。新中国成立以来,陕 西省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全部是该校选育的品种作为当家品种;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中,该校选育的品种作为当家品种 有4次。赵洪璋院士主持选育的“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 号”等小麦品种引领着当时我国小麦育种的趋向,成为我国小麦育种 史上的里程碑,荣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其中上世纪五十年代 选育的“碧蚂1号”,年种植面积达9000多万亩,创我国一个品种年 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李振声院士等选育的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小 偃6号”,开创了小麦育种的新途径,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陈 嘉庚农业科学奖;宁锟研究员等选育的小麦新品种“陕7859”荣获国 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特别是近年来王辉教授等选育的“西农979”、李璋研究员等选 育的“小偃22”在黄淮麦区表现突出,现已作为当前陕西小麦的主栽 品种,对陕西小麦生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学校已分别在 河南、江苏、湖北、安徽建立了8个小麦示范园,主推“西农979”和 “小偃22”,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广大农民和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的 欢迎。 用科技引领陕西苹果产业发展   陕西苹果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果业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 的六大优势主导产业之一。但长期以来,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优果率 低,经济效益差。   为了解决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期 以来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不断组织科教人员深入果区开展技术攻 关和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2005年在苹果主产区白水县建立 了以赵政阳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内第一个苹果试验站,为打造陕西苹 果强省发挥了重要作用。   苹果试验站汇集了学校相关学科20多名专家,其中10人长期驻点 工作。并采取“1+4+4”的传帮带模式(即学校1名专家带4名县级 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组建了一支学科优势明显、技术力 量雄厚、层次结构合理的科技推广队伍。建立了具有科学研究、示范 推广、教学培训功能的基础设施,为开展科学研究、示范推广、学生 实习提供了平台。   学校与白水县签订了校县科技合作协议,联合启动了白水苹果产 业化科技入户与示范工程。在技术推广上以示范园建设为突破口,在 中心示范园重点示范推广了间伐、改形、病虫防治、肥水调控等关键 技术措施。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广学校的最新技术成果,示范引 领陕西苹果主导产业的发展。   建站三年来,专家们深入白水县的14个乡镇,累计建立高标准中 心示范果园1000亩,示范园10000亩,培训果农20多万人次。带动全 县新发展果园3万多亩,使全县果园面积达到了55万亩。2006年白水 苹果总产量达到52.6万吨,较上年增加了14.6万吨,同比增长34.8%, 苹果总产值6.4亿元,同比增长57%,果农人均收入2700元,创历史 新高。2007年,白水县苹果总产值达到7.2亿元,果农人均收入达300 0元,再创历史新高,有力推动了全省苹果产业的发展。 托起核桃板栗产业振兴的希望   山阳是商洛市的核桃板栗生产大县,现有核桃栽培面积21.3万亩, 2005年产量2800吨。板栗栽培面积约40.05万亩,2005年产量1594吨。 当地政府把发展核桃板栗确定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并将其作为促进 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优势产业来抓。但良种化程度低、栽 培管理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核桃板栗产业的 发展。   为了切实解决地方主导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2007年初,学校 在山阳县建立了以翟梅枝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通 过良种选育、高标准示范与推广,加大良种推广和低产劣质树改良的 力度,实现核桃板栗生产的丰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2007年以来,试验示范站已收集、引进核桃板栗良种26个,重点 实施了实生核桃树的高接换优核心技术,有效解决了制约当地核桃品 种更新的难题,建立高接换优示范园1000亩,嫁接成活率高达93%以 上,远远高出了当地不足10%的成活率,在全县引起了轰动。示范推 广了果园生草、配方施肥与标准化修剪、疏雄授粉、间作模式以及病 虫的无公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现场会60余期, 培训基层农技骨干200多名,培训指导农民5000多人次;录制了《核 桃高接改造和接后管理》光盘,向基层农技部门发送100多套,编印 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2000多份,为振兴当地核桃板栗产业奠定了坚实 的科技基础。 优质甜瓜“一品天下”   阎良地处西安市郊区,土层深厚,光、热、水资源良好,城市消 费水平较高,具有发展厚皮甜瓜产业的资源、区位优势。   为了切实促进当地甜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 2006年初在阎良区建立了以杜军志为首席专家的甜瓜试验示范站,选 派了甜瓜育种、土肥、植保、营销等多学科、多专业,农村基层工作 经验丰富的10名科技人员,与当地10名农技人员、10个核心示范户共 同组建了甜瓜产业科技推广团队,以自有知识产权品种为核心,进行 甜瓜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的组装集成。对国内外四大类78个甜瓜品种 进行了引进和试验种植,筛选出了适宜当地栽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一品天下”等品种。开展了工厂化育苗、平衡施肥、多层覆膜、 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试验示范,组装配套形成《塑料大棚厚皮 甜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试验示范站采取“10个专家+10个示范 村+100个示范户+n个种植户”的模式,建立了10个甜瓜示范村、10 个核心示范户、100个重点示范户和1000个示范户,辐射带动10000户, 使科技入户率达92%以上。同时,科技人员还以试验示范站为技术支 撑,扶持和指导核心示范户、农村能人领头创建了多个瓜农协会,以 试验示范站为纽带建立了甜瓜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资料 供应、统一产品销售,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2007年甜瓜基地核心科技示范户最高亩产值达10000元,平均亩 产值4800元以上,较产区平均亩产值3600元增收33%;辐射带动区域 平均亩产值4200元,比产区平均效益增收17%以上。阎良甜瓜产业发 展使全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早春厚皮甜 瓜产业基地。 让秦川牛更“牛”   秦川牛是陕西特有的畜牧业优良种质资源,可长期以来在全省却 是“有良种、无产业”,使这种宝贵的资源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促进经 济发展、带动农民富裕的作用。   为了切实改变这种状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投入了得力的科技力 量。“九五”以来,该校的昝林森教授便致力于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 及产业化工程等项目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探索出了“公司+专家 +农户”的肉牛产业化新路子,总结出了“捆绑式”、“链接式”、 “注入式”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模式。培育秦川肉牛新品系1个,获 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名牌产品奖,先后举办了三届“中国秦川牛 节”和两届“杨凌农高会秦川牛大赛”,指导培育了6个国家级和省 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催生了一批相关产业,实现了龙头企业培植与产 业化基地建设的同步推进,使秦川牛产业从良种繁育到餐桌消费的全 过程都有了技术支撑,大幅提升了秦川牛养殖业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效 益。近10年来,共计新增出栏肉牛12万头,带动农民新增养牛400万 头以上,新增经济效益35.6亿元,社会效益达117.7亿元以上,有效 地防止了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带动了陕西关中地区及陕南、 陕北秦川牛产业的发展,形成全省肉牛产业化开发新格局,技术外溢 效应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使秦川牛成为供港活牛的首选 品种。并在国内首先研制开发了“牛肉生产加工全过程质量跟踪追溯 技术体系”,经过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的综合性成果“秦 川牛规范化饲养及牛肉质量跟踪追溯体系建立与示范”获2007年度农 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大棚菜鼓起农民钱袋子   “菜篮子工程”事关百姓的每一天的生活,更和农民的收入紧密 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贯重视用农业科技 编好百姓的菜篮子,充实农民的钱袋子。   早在1990年,该校蔬菜专业博士出身的邹志荣在陕北神木县敏盖 兔村这个人均年收入只有三四百元的村庄科技扶贫时,就带领当地农 民在这里创建大棚菜生产基地。不到两年,这个村就建起了40多个大 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温室面积8000多亩,农民人均年收入上升到40 00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设施 农业在帮助农民迅速实现科技致富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1999年, 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把设施农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在全省实施百 万亩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化开发项目,邹志荣作为首席专家组织15名科 技人员挑起了这副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的重担,在陕北、关中、陕南35 个县,开展设施蔬菜、花卉、果树、瓜类的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从 1999年项目实施至2002年底,全省设施农业面积由27.9万亩增加到10 3.89万亩,新增75.99万亩;全省农民通过该产业人均收入达342.86 元,14个示范县农民通过该产业人均收入达820元。此后,辐射范围 不断扩大,现已辐射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地,2006年 陕西和西北地区其他省区发展大棚蔬菜已达300万亩,产生效益45亿 元左右,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为了进一步解决随着大棚蔬菜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技术水平落后, 蔬菜品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较差的问题,学校于2007年在西安市阎 良区建立了蔬菜试验示范站,力争通过2-3年的试验示范,把试验示 范站建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专业化的蔬菜试验示范站,为阎良乃至整 个关中地区设施菜生产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示范引导,为陕 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为学校设施农业和蔬菜学 科的科研、教学与成果示范提供平台。 红枣基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红枣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在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 前,陕西省红枣栽植面积约200万亩,年产值约6亿元,是仅次于苹果 的第二大果业。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人员在用科学技术不 断提高陕北红枣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2006年,在陕西省科技厅、榆林市和学校科技项目支持下,该校 专家与当地科技人员及种植大户合作,在榆林市米脂县建立了980亩 山地红枣节水灌溉示范基地。该基地集成示范推广了红枣优良新品种、 生态高效栽培模式、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生态环境治理等多项技术, 采取土地流转、大户经营的新模式,实现了黄土高原果林产业发展中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示范基地枣园节水工程费平均每 亩投入仅613元,五年生红枣平均亩产达1320公斤,亩产值达5280元, 使每亩地增收1900元。该项综合配套技术现已在陕北枣区辐射推广39 00多亩。   为了切实解决品种结构不合理,裂果严重等制约陕北红枣产业发 展的技术难题,2007年,学校又在红枣优生区榆林市清涧县建立了红 枣试验示范站,力争通过2-3年的试验示范,把试验示范站建成一个 长期、稳定的综合试验示范站,为红枣技术研究和科技示范提供一个 创新平台,为陕西红枣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陕茶添彩 为茶农增收   陕南是我国最北缘的优质茶区之一,具有发展茶叶生产的优越自 然条件,是有机茶叶生产的理想之地,现有茶园面积90万亩,年产量 11000吨,现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 单产低,品牌多、名牌少,茶园无性系良种化程度低,加工设备陈旧, 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长期制约着陕南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帮助地方解决陕南茶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2006年在产量和茶园面积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被国家认定为“ 中国著名茶乡”的西乡县建立茶叶试验示范站,组建了集科研开发、 茶园管理、茶叶加工于一体的专家团队。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组装 集成各生产环节先进实用技术,制定了有机绿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建立了标准化有机茶示范园。示范推广了茶叶优质栽培管理、适时采 摘、精制加工等规范化技术和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技术。根据当地生 态环境条件及茶叶生产状况,编制了《陕西省茶园管理实用技术手册》 和《有机茶基本知识》等宣传资料10000册,已全部发放到茶农及茶 叶科技人员手中。   试验示范站采取“大学+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推广模式, 与有关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研制开发了农科大仙毫有机绿茶产品及系 列新产品;建立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150亩,繁育茶苗650万株, 加速了良种茶的推广;建成中心示范园区145亩,无性系良种繁育基 地150亩;在陕西汉中、安康茶叶主产区建立科技示范户300户,示范 茶园7400亩;在汉中勉县建立有机茶示范园10000亩,在安康平利建 立无性系良种茶示范园5000亩,在安康紫阳建立老茶园改造示范1000 亩;开展有机绿茶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10期,培训基层茶叶技术骨干 300多名,培训科技示范户5000人次;举办了陕西茶产业发展学术研 讨会,邀请国内14位茶学界知名专家,研讨了陕南茶产业发展的思路 和对策,并向陕西省政府提交了《关于陕西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培训全省村干部 建立基层人才库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充分依托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 以陕西省在该校建立的干部培训中心和各试验示范站(基地)为平台, 紧密结合地方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 员和农民开展了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培训,使其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依托陕西省在该校设立的干部教育培训中心,重点对各地县 委书记(县长)、农业管理干部、基层农技部门业务骨干及产业中心 区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人员,从国家“三农”政策、新 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农业产业化等方面进行较长时间的集中系 统培训;依托试验示范站(基地),结合生产农时季节,重点对县乡 农技人员、龙头企业员工、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等人员,进行短 期集中专题培训,着重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共性问题 和关键技术。还采取分散培训和媒体培训方式,将农民最需要的技术 及时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   近四年来,学校共举办集中培训班240多期,培训农村基层干部、 农技骨干和科技示范户17000多人次;举办各类培训会、现场会2400 多期,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50多万份,举办电视、 电台专题讲座80多期,咨询指导农民170多万人次。通过科技培训, 为地方政府培养了一批熟悉“三农”政策、懂新农村建设、善于组织 发动农民的干部队伍,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使其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 军。   特别是2006年下半年开始,学校承担了陕西省委、省政府下达的 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官培训工作,以其扎实的培训效果、良好的 社会效益,赢得社会的广泛好评。为了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培训效果, 学校精心编制符合陕西农村实际的培训方案,探索出了“课堂互动+ 研讨交流+现场体验+村官论坛”四元一体的培训新模式,截至目前, 已培训4000多人。   扎实的培训效果,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广大村官的欢迎,也得 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08年初,陕西省委政研室以《 村官培训——新农村建设的“奠基工程”》为题,专门为此编发了80 00余字的调查报告,作为一期《调查参阅》的内容,印发全省县级以 上领导干部;新华社记者就此事撰写内参《动态清样》呈送中央政治 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等在内的有关领导 同志专门就此作了批示,给予充分肯定;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认 为:“这种培训形式好,管用,应坚持办下去。”   目前,陕西省财政厅已将村官培训列入“十一五”期间财政年支 持200万元的重要项目,省委组织部已决定委托该校将全省3000多名乡 镇一把手在今后几年内全部轮训一遍。    (本版稿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推广处组稿) (党朝晖 易同民撰稿)
     相关链接
    ·陕西省高招二本超录5062人 三本录取31日开
    ·《废都》首任责编:贾平凹当年只有6万元稿
    ·陕西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道路冠名权可拍
    ·陕西省文博界共商大计 民间博物馆协会呼之
    ·陕煤化集团向“开胸验肺者”伸援手 免费灌
    ·陕西省军区军史馆昨天开馆 展示省军区光辉
    ·陕西确诊第九例输入性甲流病例 患者为香港
    ·陕西高速集团组织复转军人庆祝“八一”建军
    ·陕西将关闭70家落后产能企业 可节约253万吨
    ·陕西为107个重点镇“谋篇布局” 取消农业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