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长武:易地搬迁让贫困农民乐得合不拢嘴 |
2009-04-30 |
|
冉店乡袁家河移民新村紧靠312国道,是地图上还未来得及标注的
长武县近年来平地而起的诸多新村庄之一。12月初,记者来到这里,
在与众多移民的交谈中,从他们脸上所洋溢的喜悦和兴奋的谈吐中实
在感受不到这里有一丝冬的寒意,相反,却嗅出了一股“春的气息”。
“刀子山,绺绺天,做的花鞋没人穿”
一提起原来的生存地时,新村4组的组长袁继平苦笑道:“唉—
—20多户人家稀稀拉拉分布在三个山头上 无电、无水、无路。吃水,
要到山下的河沟里去挑。坡陡得很,一口气就得挑到家,没有你放桶
和歇息的地方,这是平日,下雨和下雪时,那难的程度现在实在不愿
意去回想!”说到这,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再说磨面,我们要到
三十里以外的邻村去磨,天麻麻亮就得拉架子车赶路,运气好,人少,
当天深夜就能返回 运气不好 只能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才能返回。”
在谈到孩子们上学的问题时,他唏嘘道:“经常要看老天的脸!村外
有一条季节河,上面有一个村民临时搭建的浮桥,这是娃们上学的必
经之路。一到雨季,浮桥被淹,娃们要么无法上学,要么去了无法返
回,经常是娃们河对面叫,他妈河这面哭!我们那里有一句自嘲的话,
叫‘刀子山,绺绺天,做的花鞋没人穿’啥意思?谁家的女子愿意往
这嫁!男人们三年五年都娶不下个媳妇!”
“这日子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一样!”
站在312国道,俯瞰袁继平和他的乡亲们现在居住和生活的这座
新村:一排排漂亮的农舍错落有致;五颜六色的农用车、拖拉机、摩
托车行驶在村里宽阔的路面上,高低不一各种各样的树木散落在村里
村外;耀眼的小卖铺、农用品销售点清晰可见……
县计划局局长韩玺告诉记者:“搬迁前,这里的群众普遍生活在
条件恶劣的地方,院落无墙,土炕无席,出行无路……现在他们家家
户户都通了电、通了水,用上了沼气,看上了电视,许多人家还添了
交通工具。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不足3平方米的坍塌窑洞,变成了现
在2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89%,自来水入户率
达到了9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
这个村70多岁的原党支部书记张耀儒坐在暖融融的家里感慨道:
“我当了几十年书记,心中始终有个梦没能实现。然而这个项目一下
子就将我几十年的这个梦变成了现实!这日子简直就像是从天上掉下
来一样。”
要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以工代赈易地搬迁是一个‘彻底扶贫’的好项目,它不同于以
往救济式‘输血’的扶贫方式。”韩局长道:“以往一个偏僻的小村
子仅拉个电,就得40来万元,而用陆续投入的费用将这个村子彻底迁
出来,仅仅只需其中投入的一部分。因此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在扶贫方
面具有‘彻底性’和‘根本性’,好就好在它是一个配套的综合项目,
新居住地的所有设施基本涵盖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必需要素,除符合
标准的住房外,道路、绿化、供排水、用电、学校、沼气、基本农田
均在项目之列。”
所到之处,记者强烈的感受到新村的农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向
往。现在他们的优势是,劳动力得到空前解放。尤其是妇女,村里村
外帮人打零工,在田野、在果园、在蔬菜大棚里……到处能看到她们
的身影,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然而,他们的不足也很明显:缺资金,缺技能。”移民办冯正
平主任告诉记者:“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们
始终把搬迁群众的脱贫致富作为搬迁工程的重中之重。结合各搬迁村
的地理位置、种植传统和产业基础,有针对性地为每个搬迁村制定出
产业发展规划,并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典型带动’等措施,
引导群众逐步实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果、畜、劳务输出为主导,
以烟、菜、种植业为辅助的产业发展格局。如:铁渠、宇家山两个搬
迁村,已形成了以生猪和秦川牛为主的养殖业,先后建成3000平方米
养殖小区两处,发展大家畜196头,2007年,畜牧业人均收入达到了3
80元……”
全省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不久前在长武刚刚结束。记者
从会议资料上看到:长武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新村,人均纯收入达
到了1878元,较搬迁前增加了828元,年均增长21.4%。搬迁户家庭资
产总值由搬迁前的户均3685元,跃升到搬迁后的户均21866元,是搬迁
前的5.8倍。
(本报记者 武 盾)
|
|
|
|
|
|